分享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

 supermbt 2021-03-04

其实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就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领导,平日里对待同事非常客气、彬彬有礼;而另一种领导,平日里时常大大咧咧、说话直率。

那我们就能据此认为前者是好领导、后者不靠谱吗?

当然不能:前者客气,也许只是人家的礼貌、自我素质的要求;后者看似粗鲁,也许是因为直爽、或者把你当成了自己人。

衡量领导是否优秀的真正标准,从来都不是看表面功夫,而是看涉及到实际利益时的处理方式。遗憾的是,在这方面,由于出身和时代的限制,项羽并不符合人才们的期待。

在刘邦的干将里,有好几位都来自项羽的阵营,比如陈平、韩信,他们都分析过项羽的特点。郦食其、王陵也都对项羽做出过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这些人的观点,总结出项羽的毛病在哪。

首先,项羽很小气、舍不得官爵?他也很大方,但只是分对象。

这一点最为我们熟知。比如韩信曾说项羽是妇人之仁,理由是:项羽平日里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看到身边人生病他会心疼得流泪,甚至会送食物表达关切;但一旦要对人因功授爵时,却显得非常小气。

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通俗点理解:项羽个人素质、修养极高,有文化的士大夫们都愿意归附他;但他对名位看得很重,不会轻易赐人,所以一些人才也会离他而去。

刘邦的老乡王陵也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这句话很通俗,就无需解释。

那么,项羽真的不愿意赏人官爵、裂地封侯吗?完全相反,他甚至比刘邦还要大方。我们看看他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我们可以发现,他说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里面,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六国王室,而是灭秦过程中的功臣,比后来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多得多。而且,相对于迫不及待找理由干掉异姓王的刘邦,项羽的要求只是别闹事、别挑战自己,并没有处心积虑清除这些诸侯王。

那为什么陈平、韩信、王陵等人还会认为项羽小气呢?问题在这里:这三人都出自平民阶层;而项羽分封的诸侯,除了战功赫赫的英布、刘邦外,其他人都是传统勋贵。

立场和身份不同,从同一件事物中得出的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项羽不是不大方,而是对阶层有要求;作为六国传统贵族,在他的观念中,能够裂地封侯、跟自己相提并论的,自然也是那些身份“够格”的人

而在秦末乱世中,像陈胜、陈平、韩信这类出自草根的英杰,也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抱负。不幸的是,在项羽这里,王侯将相是有“种”的,所以陈平、韩信自然会选择投靠同样出身草根、能够提供机会的刘邦。

其次,听不进他人的建议?他只听“自己人”的。

项羽不能听人建议是出了名的,比如刘邦认为:“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离开项羽的原因,也是由于:“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于是乎,项羽的这一形象呼之欲出:由于个人能力超群而不听人言、刚愎自用。

实际上,项羽还是能听人建议的。比如在鸿门宴上,项伯的一番解释,让他立即打消了对刘邦的杀心;分封诸侯时,刘邦原本只是得到了巴蜀,但又是在项伯的建议下,随后刘邦又分得了汉中。

对于这一点,陈平看得很清楚:“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羽信任、重用的亲信,要么是项氏宗族,要不就是大小舅子们,说白了就是“自己人”。甚至连范增这种元老也会被轻易离间。

这跟目前很多私企几乎一模一样:掌控要害部门、关键职务的,永远是自己的兄弟、小舅子;外面招的人员,只有拼命赚钱的义务,没有论功行赏的权利。久而久之,真正的人才自然会离他而去。

第三,小事随和,大事严苛,心胸狭窄

从上文那些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项羽为人谦恭有礼,待人接物温和且诚恳,可谓一名谦谦君子,跟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吹胡子瞪眼的形象压根不一样。

但这只限于一定场合,可以理解为“工作之外”。一旦牵涉工作,项羽则变成了一副暴君形象:

当初陈平在项羽手下立了不少战功,还因此被封为信武君、受赏黄金二十镒。但后来因为陈平等人打下的殷地被刘邦夺区,暴怒的项羽就要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起了杀心。不愿意乖乖等死的陈平只好开溜;

项羽攻打齐国期间,英布没有听命亲自带兵助拳,只是派了几千人;彭城之战,他又没及时勤王。项羽的应对方式很简单粗暴:“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最终害怕被项羽收拾的英布,火线投靠了刘邦。

总结一下:

项羽此人过于讲究出生与门第,寒门人才在他这难以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

他私心过重,若不是宗族、亲戚,很难进入他的权力核心;

他在小事上待人和气,但一旦涉及到核心业务,则会简单粗暴、毫不留情。

简而言之,项羽为人清高、心胸狭窄、任人以私,表面上看起来他对人客气,但那只是居高临下的怜悯、是充满了优越感的贵族修养,在内心里并没有真的尊重对方。在他这里,草根人才得不到机会、无法实现成长与成就,谁会愿意为他卖命?项羽能够横行一时,完全靠的是他个人逆天的军事才能。

而刘邦则几乎跟项羽完全相反:

出身草根、自小混迹于市井的刘邦,洞悉人性、深谙人心;同为草根的他,明白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对功名的追求,能够看似毫不吝啬的以封王诱惑这几位替自己卖命;

对于出身贫寒、有人格缺陷嫌疑的陈平,他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甚至启用这位刚刚投靠自己的“外人”为护军,来监督制衡灌婴、周勃、樊哙这些“亲戚朋友”;

他胸怀宽容、有容人之量,能够直面自己的短板、有过则改;面对多次想自己“要挟、索取”的韩信,他总能以大局出发,满足对方的合理诉求,从而保证自己大目标的实现。

当然了,以上只是刘邦创业时期的表现。待到战胜项羽后,他也暴露出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过河拆桥、秋后算账,铲除异姓王;提防、试探萧何;为了防止他人染指权位,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但即使如此,相对于项羽而言,刘邦的宽容、对同僚诉求的关注、对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解与支持,就是他能够不断吸引人才为之效力的秘诀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