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知足不辱

 andylee0816 2021-03-0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如果对财富的欲望没有厌足的限度,这就变得比极端的贫穷还更难堪。

欲望太深了,比极端的贫穷还要难堪,为什么要自取其辱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呢?

我多次讲到欲望,知足不辱,少私寡欲,虚极静笃,都是在讲这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所以要懂得“少则得,多则惑”,人们才能在心神安宁中有所收获。 现在我自己最严重的问题不就是太贪了吗,什么都想要,最终你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

欲望,人皆有之,但如何对待,《道德经》中给出了正确的方法。

不可见欲,不显露引起贪欲的东西

《道德经》中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就是说外界不要有去勾引人心的东西,使大家的心安。比如,一个人在人流时段,向马路上抛钱,势必引起人群的骚动哄抢,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这就是人为造成的“见欲”,使人心扰乱。所以不显露引起人心贪欲的事物,人心自然不至于被扰乱。

但对于欲望,道德经中提倡的是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应顺应自然,对于人之欲望,顺应,疏通,知欲而行,选需而动。

不可过欲,不追求属于贪欲的东西

人对欲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适度原则,懂得珍惜已有的,不贪求没有的。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就不会在贪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就不会因为贪欲而引起的困辱和危险,这样能获得一种长久的平安。

不去一味贪求他人之物,把握自己所有的,学会珍惜。这正是《道德经》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认识贪欲,看清贪欲带来的危害

只有认识了贪欲,看清楚了贪欲的种种危害,才能够真正去除贪欲,以避免贪欲。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扰乱内心的心智。正如《道德经》所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让自己迷失于其中,所以要懂得“少则得,多则惑”,人们才能在心神安宁中有所收获。

追求更高,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贪欲之门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大门。道德经有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从欲望的反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获得幸福。

遵道而行,看似简朴无华,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见素抱朴,现其本道,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引。所以,这种生活的状态,消除了贪欲,返璞归真,打开了幸福大门,如《道德经》中描述“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简单自然,时时感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幸福。

最后,以《道德经》中,“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来作为欲望的结束语。

所以欲不可纵,也不可禁,自然,天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