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救自救者: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才适合读书?

 单华伟 2021-03-04
这是单华伟的第二百四十六篇原创文章

需要与安全区

 
每当在网络中看到反智的言论,看到很多人沉迷于游戏、综艺和短视频,总有人感慨:这些人还是需要教育,需要学习“文化”和“知识”。
 
但是,问题真的出在知识的缺乏上吗?今天我国人口的识字率已经超过96%,为何真正懂些知识,学习意愿强烈的人并未增加?
 
答案很简单,如马东在《十三邀》中所说,学习文化和知识,并不会提高你个人的水准和审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即使认识了字,上了学,他该是什么人,还是什么人。
 
观念这个东西,是根植在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和成长经历中的,而受教育只是人的整个人生背景中的一小部分,作用自然很有限。
 
另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所有的无知其实都是“自洽”——当一个人的弱智和无知并没有让他面临重大的人生考验,或者其从事的工作并不要求其有多深的认知,对他个人来说,便没有理由进行任何改变。
 
而这,也是“阶层”这个东西如此可怕的原因所在,要超越自己所在的阶层,你需要的是一种死作,一种自讨苦吃的精神,大部分的人,都非常自得的活在自己的安全区里面。



牵引智慧

 
在《解体概要》一书中,萧沆谈到:“读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受伤’,不能‘重创’读者的书便不是好书。其实,何止读者受伤,作者也必是有‘伤’才可能是好作者。”
 
读书的道和理,全就在这句话当中,读书就是为了受伤,但如何才能受伤?思想闭塞,或者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又或者生活中没有迫切的东西逼着自己学习……这一类人,皮糙肉厚,油盐不进,读了书都没用。
 
过度的努力,其实反而说明这个人实际上没多少天赋,同样的,如果一个人缺少基本敏感,什么道理都需要耳提面命,甚至耳提面命都没有用,根本就没必要看书了。
 
所以,书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其实很少,一本书里可能有很多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但它本身却不附带任何智慧,也没多少新鲜道理在里面,能看出个什么名堂,全在你个人的感受力。
 
请认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父辈给我们讲的故事,再回放我们看过的小说、影视剧,请问,你见过有多少说服,是起了作用的?很少是吧?
 
又所以,道理这个东西,其实只能讲给懂了的人听,你的思维已经到了那一步,你都看到些光影,就差一层薄薄的窗户纸没捅破,别人一说,你就懂了。
 
读书,就是发现一些表述,发现自己的思想的过程。为什么好书常读常新?因为你有新体验,脑袋里有了新东西,你想什么,你有什么,你才能从书里读出来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看,读书既是有用的,也是无用的:读书有用,你把自己脑袋里想到的,尚未找到表述的东西固定下来;读书无用,它不会增加人的智慧,只能牵引一下你的智慧。


 

洞见与批判

 
为什么今天的人天天泡在网上,天南海北啥都懂点,还买一堆网课,看起来知识量如此丰富,如此地充满了“洞见”,却还是只能处在自己当前所在的社会位置?
 
需要明白的是,“洞见”作为名词和形容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大多数人自以为的洞见,其实就是一个个具体的,知道了就是知道了,然后一讲出来就会让别人也会让自己感觉自己“很懂”的,作为名词的洞见。
 
但是,提出这个“洞见”的原创者到底如何想明白这些东西,他所依靠的信息源,经验,以及智商和智识水平,才是一切的底层,是那个作为形同词的洞见。
 
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太久的人,脑袋里确实会装下不少的,直击某些事物本质的认知,但他们却从来不具备同等层次的自主认知和思考能力,所以和吹牛没有本质区别。
 
是的,互联网让人变笨了,它让你觉得自己很聪明,从而,你就变笨了。


 

阅读的方向

 
我的观点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有学习的意愿,有在书本中“受伤”的潜质,并且有足够的,能够被书本“伤害”的智识与能力,还能不被知识的假象迷惑,能够清醒的意识到“知道”并不是“懂了”,“懂了”不是“有相应的思考能力”——那么,他才可能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是这样的人,或者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那请开始你的阅读。
 
但是,一切要如何开始?如何找到好书?
 
其实,你随便找个图书馆或者有免费图书资源的APP,看个百来本书,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拿起一本书翻两页,你就知道好坏了
 
这个过程是读书,也是选书,话说,你选书,不就是为了读书吗?去拿起一本一本的书认真看,你的目的和方式,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完成
 
当然,看豆瓣上的书评,或者在知乎上找回答也是不错的方法,但选书这个事情,真的不需要多少东西,只需要你带个脑子就行了。
 
读书不会把人读傻,聪明人阅读越聪明,傻子才越读越傻。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