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阴霾,春暖花开,非常时期摄影师吴芳镜头下的新冠疫情(下)

 乙图yiphotos 2021-03-04

《合肥版“小汤山”》——2月17日,安徽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边临时留观病区,四名医护人员回隔离病房工作。该留观病区被称为合肥版“小汤山”,于1月26日开始筹建,2月4日与2月13日,一期、二期建设正式交付,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时10天,共计开设床位62张。

《非常生活》——2月17日,安徽合肥大通路某小区门口,三个居民在门口等候取快递。非常时期,小区封闭式管理,居民出入小区都有严格限制,快递只能到门口自取。

《发热门诊》——2月18日,安徽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一名护士拿着患者的血样,准备去检验。发热门诊是此次新冠肺炎筛查的初始环节,很多医护人员和患者密切接触,十分危险。

《送检》——2月19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一名全副武装的医生推着一名确诊患者去做检查。该院是安徽省新冠肺炎患者省级定点医院,最多时有患者85人,重症28人。

《出院》——2月19日上午,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两名患者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后痊愈出院,医护人员一边送行一边叮嘱:回家后要隔离观察14天。

《换岗》——2月20日早晨7:30,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更衣室,几名护士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病房换班。这些护士每个班要在隔离病房工作6个小时以上,不能吃不能喝,十分艰辛。

《防护》——2月20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更衣区,护士长何霜霜让同事在鼻梁上贴上一个创可贴,防止长时间戴N95口罩鼻子被磨破。

《暖阳》——2月20日上午9:30,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病区,医生王瑞用轮椅推着一个重症患者去做检查,窗外一束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带来丝丝暖意。

《病房1》——2月20日上午9:30,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一名93岁的老者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病房外医护人员在守候着。ICU收治的都是来自安徽各地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很多都有基础病,治疗难度很大。

《守护》——2月20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几名医护人员在忙碌。该医院从1月21日接收第一位确诊患者后,医护人员就进入紧张的战斗状态,24小时轮班守护着这些患者。

《协作》——2月20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三名护士在协力帮助一位88岁老人翻身。这些老人,每隔两个小时翻身,每天要采咽拭子,医护人员都是密切接触,十分危险。

《病房2》——2月20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病区病房里,一对夫妻双双感染,在接受治疗。楼道里,两名护士在交流。

《病房3》——2月20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病区病房里,一个88岁的老人在接受治疗。由于基础病比较多,最初阶段,老人一度生命垂危。

《走出隔离区》——2月20日上午,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更衣室,一名换班后走出隔离区的护士和同事交流,脸上充满着微笑,脸上的口罩目镜勒痕清晰可见。

《转院》——2月21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病区,一名120救护车工作人员将一名8旬老人从六安转院至合肥治疗。担架上的老人伸出手指和120工作人员说话。

《排队复工1》——2月25日一大早,合肥高新区格力公司数千名员工排队接受体温检测进入厂区。4000在短短20分钟内全部进厂,十分罕见。

《流水线上的女工》——2月25日,安徽合肥高新区某企业,流水线上,一名女工。从2月10日开始,安徽合肥部分企业开始陆续复工。

《流水线工人的午餐》——2月25日中午,合肥高新区某企业,员工在餐厅吃午餐。为了应对疫情,防止复工工人过于聚集,中午就餐原本四个人的位置,只允许坐一人,工人吃饭也分批轮流着吃。

《隔离》——2月25日中午,合肥高新区某企业工作人员给返厂的员工送餐。为了应对疫情,所有返厂的员工,根据情况,都需要接受14天或者7天的隔离观察。在隔离期间,生活都有企业统一安排照顾。

《羞答答》——2月26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隔离病区,22岁的女护士张颖面对镜头,害羞地捂上脸。从1月21日,该院收治第一名患者开始,她就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张颖说,第一次穿防护服,刚进病房时也很害怕,慢慢地就习惯了。

《心神气定》——2月26日晚,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隔离病区,一名患者在练功,一副心神气定的样子。很多患者刚到医院时都很害怕,在医护人员的安抚下,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影,配合治疗,走向康复。

《重症患者1》——2月26日晚,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一名68岁的患者插着管子。病房外,一名护士在守护着。

《重症患者2》——2月26日晚,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一名老者在接受治疗。

《重症患者3》——2月26日晚,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一名护士在给一位老者检查插管。在治疗期间,为了防止这些患者无意识拔去管子,手都要被约束。

《重症患者4》——2月26日晚,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ICU,两名护士在给一位老者清洁口腔。

《闭街》——3月1日,安徽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两名行人从警戒线下弯腰穿过。为了防控疫情,合肥最繁华的步行街所有店铺关门,整个街区被封闭超过一个月时间。

《商场开门》——3月1日,安徽合肥宿州路,一对年轻人准备进入商场。当天,一家大型商场在停业一个多月后恢复营业,但所有顾客都必须测量体温、佩戴口罩才能进入。据悉,开业首日就迎来近3000名顾客。

《外卖》——3月1日,合肥长江西路三里庵某饮品店,营业员喊号,提醒顾客拿外卖冷饮。为了防止人员聚集,这家饮品店只允许通过外卖点单,但生意依然很火。

《地铁里的年轻人》——3月1日,安徽合肥地铁2号线,四个年轻人乘坐地铁。进入3月后,合肥地铁里的人流有所回升,但依然很少。

《散心》——3月1日,安徽合肥宿州路,一个行人用轮椅推着一个老人散步。

《一个人的车厢》——3月1日,安徽合肥地铁3号线一节车厢里,只有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椅子上打盹。

《排队复工2》——3月5日一大早,合肥高新区某企业数千名员工排队接受体温检测进入厂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一夫当关》——3月5日,安徽合肥固镇路某广场,一位工作人员阻挡顾客进入广场。当天,该广场恢复营业,所有进广场的顾客必须出示安康码、接受体温检测后才能进入。

《假日》——3月5日,安徽合肥四里河路,一对夫妻逛街。在经历了一个多月居家生活后,一些人早已按捺不住,开始出门休闲。

《外卖小哥》——3月5日,安徽合肥固镇路某广场,一个外卖小哥躲在僻静的角落里抽烟。这段时间来,为了应对疫情,有关部门对城市的出行实行严格管控,但这些外卖小哥们一直都在忙碌,他们也是“最美逆行者”。

《忙碌的超市》——3月7日,安徽合肥紫杉路某超市,一群顾客在排队结账。适逢假日,超市里的人比往日多了很多,排队的人显得有些过于密集。

《玩“坏”了的孩子》——3月7日,安徽合肥秋葵路某小区里,一群孩子拿着玩具枪在玩耍。因为疫情,这个寒假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寒假,闷坏了孩子,愁坏了家长,然而至今除了每天在家中上网课外,开学依然遥遥无期。每天傍晚这些孩子都会冲下楼,进行一番“厮杀”。(吴芳 文/图)

摄影手记:

作为一名摄影师,除了记录疫情下的民众日常生活,那些和疫情奋战的医护人员自然不能忽视。尽管全国4万余援鄂医疗队员在武汉各大医院奋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然而那些在安徽本土和疫情奋战的医护人员同样值得人们尊敬,为此我计划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拍摄。

当然,摄影师面对这样的疫情,安全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绝不能忽视安全去盲目拍摄,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2月20日和26日,在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做好严密的防护的措施后,我先后两次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房拍摄。“你不怕?这不是演习,这是真枪实弹的‘战场’!”在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前,病区新冠肺炎救治重症组组长杨田军这么问我,我说:“你都不怕,我怕啥?”

这样回答我是在给自己壮胆,说不怕是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断增加的数字和其传染力,还是让人们望而生畏。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是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基地医院之一,最高峰时收治的确诊患者达到85人,重症患者28人。

进入隔离病房,对摄影器材的防护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但器材的防护却尤为重要,即使人防护措施到位,一旦器材防护不到位,等于人的防护都白做。最后我采取很多摄影师尝试过的保鲜膜防护的方式。在进入病房前用保鲜膜将相机裹了两层:包裹后的相机可以用医用酒精进行喷洒消毒,而不会伤及器材。

“这是缓冲区,这是半污染区,这是潜在污染区,这是污染区……”2月20日,我跟随护士小心翼翼地穿越几道门和长长的通道,再穿越两道门,来到重症病区的ICU病房。“尽量远离病人,所有医疗设备包括病床都不要去碰,每一次触碰门把手就要洗手一次。”这是病房里医护人员对我的提醒。

行动不便、闷热难当,这是穿着防护装备的最大感受,ICU病区,一切平静而有序,医护人员在逐个给患者检查、换药、登记、安抚。两个小时后,尽管我里面只穿了两件单衣,却已经开始汗透。为了在拍摄期间不上厕所,从前一天晚上开始,我就没有喝水,早餐也就啃了3个小馒头。此刻,我完全可以想象到这些医护人员每天要在隔离病房待上五六个小时,乃至七八个小时,该有多么难受和疲惫。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段时间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比如安徽省已经持续多日新增病例都为0,3月8日,随着合肥和芜湖的最后三名患者出院,全省定点医院的患者都已经清零。更让我们激动的是,一度冷清的工厂也开始喧闹起来,街头的车辆也开始来往穿梭起来,商店和公园也开始打开大门……这不就是我们期待的景象吗?

摄影师:吴芳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独立摄影师。原新安晚报、合肥晚报摄影部主任,曾任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盖蒂图片社特约摄影师。参加过全国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南非、巴西、俄罗斯世界杯,缅甸果敢战乱等重大的新闻报道。作品曾经获全国影展奖项。新闻摄影作品曾获“金镜头”金奖、年度图片专题奖和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奖项。

曾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中国十佳杰出摄影记者,腾讯网评为全国杰出人文关怀摄影师,曾获中国“金镜头”年度杰出摄影记者和中国地市报十大杰出摄影记者,中国“今镜头”十佳摄影师。

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