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何口音没变?

 三农小毛 2021-03-04

文/农夫也疯狂

临近年底了,许多在外的农村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偶尔会遇到几个年轻人,而在农村里都是熟人的圈子,大家路上遇到了也都会相互打个招呼,然后寒暄几句。在和年轻人聊天时,你会发现有些农村的年轻人居然不会说家乡话了。有时候一大堆人在聊天,大家都是用家乡话,然后突然有人就来了一句普通话,或者是带着城市口音的家乡话,会让大家都有点不太习惯。大家都是农村人,何况也没出去几年,年轻人回来之后说话就变“城市口音”了,为什么很多的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几十年了,依然还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呢?

农夫有个小伙伴,在四川重庆那边读了4年的大学,回来以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只会说四川话了,居然连家乡话都不会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他是装的,后来我们发现他和家里人说话也是“洋话”夹杂着土话。对此,他的父母开始也有点不理解,认为儿子是:出门三天半,就猪吃冰草——学起了“洋”。但是我们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很严肃又认真的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他在装,而是真的已经不习惯说家乡话了。因为女朋友也是四川那边的,每天说的都是四川话。所以想要说家乡话,都要先在脑海里把这句话用四川话翻译一遍,然后才能用家乡话说出来。因为长期没说家乡话,四川话说习惯了,舌头也不听指挥了,有很多家乡话的的发音也就说得不准确了。这样不仅听的人不习惯,就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是很不习惯的。

有些人估计就很好奇了,年轻人出去几年回来之后就乡音变了,那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几十年,回到家乡以后,依然还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丝毫没有一点“城里口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们的周围还是有不少人说家乡话。我们都知道,农村里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普遍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都是和家乡人在一起,基本上每天说话也是用家乡话,如此一来就没有了说“洋话”的语言环境了,自然就难以被其他的语言所同化掉。而年轻人好些都是在一些陌生人的环境中上班,周围的人都是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影响。有些甚至连下班回到家也是说普通话,因为老婆是外地的。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淡忘自己的家乡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并且随着在后期的生活中高频率使用,就越来越熟练了,如果不用反而不习惯了。而农民工好些都是在二三十岁以后才出去打工,乡音对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多数时间用普通话和人交流,但家人、朋友好些还是本地的,他们要经常回家,经常和家人电话沟通等,所以使用家乡话的频率依然很高,乡音就很难改掉!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几十年却口音一点没变。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于哪些明明是家乡人,却不说家乡话,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