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乾县方言及民谣——民谣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民  谣

民间歌谣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集中反映,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一般是由长辈或者儿时伙伴间的口传心授而来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歌谣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最近以来,自己总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对乾县地方的文化风俗进行整理。民间歌谣就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此,笔者牺牲节假日,挤时间、多方查找资料,就童年所传唱的民间歌谣大概收集整理了一下,写成了这篇文章。算是是对自己逝去的童年的一种追思和怀念,也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再现和记录。由于个人时间和能力有限,所以难免存在很多不到之处,敬请各位看官谅解。

【民风习俗类】:在关中农村,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筢筢,女人是匣匣,不怕耙耙没齿齿,单怕匣匣没底底。”一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考量着一个女主人治家、理财的水平。婆婆在世,通常都由婆婆当家,只有婆婆离世,家中大权才交由媳妇掌管。所以,一家的日子过的咋样,既与老汉有没有本事、能不能挣来钱有关系,也和婆娘会不会勤俭持家有很多大的关系,娶来一个败家的娘娘们,男人在有本事,这家迟早也会被败光的。

“荠荠菜,开白花,阿家(婆婆)死了你当家,磨白面,捏疙瘩(饺子),面面辣子油泼下,看你俩口咋吃呀?”,这首歌谣即反映了这一习俗。不会计划,不会安排,就会前松后紧,吃了今天没有明天。

“有了一顿,没了扛棍”,说的也基本上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尤其是光棍)过日子没有计划,吃了今天不管明天,日子难免过的熬煎一些。

《过年好》:过年好,过年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砸核桃,锅里煮了黑佬佬(佬佬,音同,是猪的意思)。反映了小孩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对过年的渴望,对吃穿的渴望。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正月初九之后,小孩子的舅家会为孩子送来灯笼,大家就会把自己的灯笼挑出来,在大街道上举办一个灯笼会,相互比较一下,看看谁的灯笼好看。一般情况下,小孩子们都会理智地对待这个事情,自己的灯笼没有人家的好看,输了也会心服口服。当然也有个别的孩子输不起,就会用自己的灯笼故意碰别人的灯笼,把别人的灯笼碰坏。不过小孩子们没有隔夜仇,今天闹了,明天就笑了。还有一句专门说小孩这个特点的话,不是很文雅,但是话丑理端,“哭了笑了,喝了尿了”。

《箩箩面面》:“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婆一碗,爷一碗,两个小伙两半碗。”

《咪咪猫》: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雀(qiao qiao),逮下雀雀喂老猫。

《娃娃勤》: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抠了鼻子挖了眼。

【家庭教育类】:“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爹娘。”教育孩子要孝顺老人。

《羞,羞,把脸抠》: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咱家的豌豆没见面。教育孩子要勤劳,要廉耻之心。

劝人莫要攀比:“人是人,鳖是鳖,喇叭是铜,铁是铁。人比人,比不成,骆驼比驴骑不成。”等等。

【辛辣讽刺类】“吃谁饭,砸谁锅,把谁吓得钻鸡窝……”,反映出广大群众对拍马溜须、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者是多么痛恨和不屑一顾。

关中民谣中另一个较多的是讲行孝。关中人把孝道放在做人的最前面,“行孝大如天,不怕人笑话”,赡养父母,不希望“活着没块布,死了砖箍墓;活着墙头记,死了秦腔戏”。

“柏木棺子桐木档,金银钉子钉两行。戴麻冠,穿孝衫,拄柳棍,顶纸盆,童男童女摆面前,青碟青碗摆献饭。”这是反映在老人丧事上尽孝。

【朴素哲理类】:“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不逮老鼠逮雀雀,雀雀给娃纳袄袄。叫娃穿,娃不穿。叫狗穿,狗在河里捞韭菜。韭菜花儿漂上来,叫娃戴,娃不戴,别人戴上娃可(又)爱。雀雀飞了,把娃气死了。”

这首歌谣委婉动听,朗朗上口。虽然是一个简单、浅显的故事,却告诉人们一个生活生存的道理——如果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只能如猴子掰玉米,最后一无所获。所以告诫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切莫浮光掠影。

【游戏娱乐类】:“顶顶牛,拉马绳,叫那个,叫你那个xx上吊来”。这是一种极其简单的游戏,几个孩子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手挽着手站成一排站成人墙,另一组的孩子则在对方的要求之下,派出一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对方冲过去,把对方设置的人墙给冲散。如果没有冲散对方的人墙,就算对方赢了;冲散了,就算自己一方赢了。这是对爆发了的一种考验,也是对耐力的考验。

【自然经验类:】“面面土,贴膏药,不看先生就好了。”过去,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相对较低,医疗设施和机构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加之收入低,少有闲钱去看病买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偶尔遇到擦伤、划破手指什么的小病,往往会就地取一些陈年老土捻面敷上。逐渐地,也有人就地采集刺蓟,捣烂取其汁液止血的。这类民谣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当时农村人们“小病抗,大病挨,实在不行医院抬”的现实生活。

【善意诅咒类:】“撂,撂,撂泥蛋儿,谁拾了,害红眼。”“翻,翻,翻绞绞,翻不过去挨刀刀。”孩子们在摔泥窝游戏结束后,还舍不得扔泥巴,但又怕其他孩子白捡了便宜,于是就会哼唱这类民谣,孩子天性中的“小心眼”从中可见一斑。

《咋两个好》:咋两个好,咋两个上县炸油膏,你吃得多,我吃的少,把你憋死我才好。

《变黄狗》谁学我样样,变黄狗,黄狗吃屎,我喝酒。

民间歌谣虽然是当地经济文化的最直接反映,但是这些大多是由普通群众中能言善辩者所创编,受群众的思想认知限制,所以有一些就难免粗俗、狭隘,所以被淘汰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才能够被人们不断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