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之修订版】阳峪镇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二、历史人文遗址

4、部分村名由来及历史沿革:

白虎门:因处地理位置而得名。据宋敏求《长安志》所采之《唐高宗乾陵图》乾陵陵园有四门、东曰青龙门,西曰白虎门,前朱雀门,后玄武门。此村建于白虎门之北,故取名北白虎门(村)。六十年代,大队组建后,曾一度将北白虎门改为百虎门,现仍恢复原名

八一:为纪念八一建军节而得名。当地群众传说:“先有永福寺,后有十八里铺”。明时,州境共设9铺,此地是州北陵后铺。因距乾城十八里,故村名称十八里铺。1958年,组建八一大队,“八一”为了纪念建军节。后群众约定,将十八里铺更名为八一。

土桥:因桥而得名。张、李两姓先后居住此地豹峪沟旁。沟道中,原有一自然形成的土梁,底部被水冲穿,上面通往行人,故名土桥,村名以桥名而得名。过去土桥(村)的范围较大,北至土桥,南至南陵。有十里土桥之说。今土桥以豹峪沟为界,分东、西两村,该村居西,称西土桥,简称“土桥”。

南北村:因村内大道方向而得名。相传,唐永贞年间有一武将,名叫张永丰。受旨领兵把守“黑松林”山口村,在此扎寨驻军。后以此人名作为村名,曰永丰寨。明初,该村兴旺发展,居民增多,村子向南北两方延伸,并修通了一条南北大道,村名遂改为南北村。

太平岭:最初因土质优良而得名,后由当地群众约定俗称,进行更名。唐代建乾陵陵园时,以此地土质好,烧出砖瓦质量高,得名好窑土。经历若干年,字的音、形、义传讹转化,群众呼之后窑头。民国时,村名雅化,以美好愿望,更名为太平岭。

白马沟:因沟而得名。乾城东北白家山与鸡子堆中间有一条深沟。当地群众传说,唐王(李世民)曾骑着白马路过此沟,得名白马沟。吴、严两姓迁住沟之东侧后,建立白马沟村,因群众姓氏,又名吴家坡。

铁佛村:村取寺名而得名铁佛寺。该村位于乾县县城东北清凉山西脚下。清凉山,古时建有清凉寺一座,寺院内有明万历年间铁铸大佛象一尊,故名铁佛寺。铁佛寺至今仍闻名遐迩。铁佛为古丝绸之路要镇,也是乾县北部重要的农贸集市。

阳峪岭: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阳峪北边上高岭称阳峪岭。岭上住人后,村以岭名而得名。相传秦庄襄王墓在吴店东山——阳峪岭上。古时山前有庄襄王庙,故群众将此山又称庙山。清袁牧写的《武后陵》最后一句:“荒坟相对有庄襄。”这些都说明秦庄襄王墓在此是固有的。但《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在唐长安东)。

阳峪村:山之南为阳,山之谷为峪,故得名阳峪。据《相法祠》碑文记载:“阳峪当奉天北三十里,古巨镇也。”唐时,此地是长安通往西域交通大道必经之处,商旅来往多于此停息。清初,县北通甘凉大道之官路铺设三处,阳峪即是最后一处,入永寿界。清嘉庆以后,交通要道转移,街市逐渐凋敝,后废镇为村。后村落逐规模逐渐壮大,依据方位,该村分为东堡子、北堡子、南堡子。

拐弯村:因聚落形态而得名。原是古甘凉大道上的商铺,历史变迁,逐渐形成村落,居民居住的形状似“S”,故名拐弯村。

半个城:因其村落形态而得名。约在明万历年间,周姓居民由夹咀村迁居此地,依山筑城,因村子东靠清凉山,仅在西边筑城一半,故称半个城。

前进村:由当地群众约定俗称得名。清乾隆四十二年修复兴国寺碑记:“陕西西安府关中直隶乾州乾陵乡辛宜村古兴国寺创修唐代明皇时。”唐建兴国寺后,辛宜村部分居民迁居寺前,原统称辛宜村。约在清时,取名曰庙前头,历史变迁,群众更名为前进。(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