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这半地穴式房屋应该就是今天窑洞的原型。在北方,许多地方的人以前都是居住在窑洞里面。关中地区渭北原上,山西晋北地区,甘肃庆阳,平凉,天水,宁夏固原这些地区至今还有人居住在窑洞里面。河南陕县的窑洞全国文明,成了旅游景点,远道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因为窑洞的最大好处是冬暖夏凉,乾陵附近有一些农家乐就利用窑洞的这一特点存储酒水,从窑洞里拿出来的酒水比常温的凉一点,比冰箱冷冻的温度稍微高一些,但这个温度夏季人喝着刚舒服,不会太刺激胃。其中有一家叫做窑洞的农家乐就直接设在窑洞里,还节省了空调钱。尤其是夏季,窑洞的凉爽和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截然不同,让人感到很舒服。(我这可不是替“窑洞”农家乐做广告,不过若是因为这篇文章带动了“窑洞”家的生意,窑洞的老板一定不要忘记赞赏作者。)
窑洞根据地理位置条件样式相近,而结构不同,有土窑洞和石头窑洞两种。土窑洞是就着地势,借着土崖(关中方言lái)而挖掘。石头窑洞采用石条、石板箍成,首先砌左右和后背的墙,用沙子或土填充顶成弧形,表面修正规整,从墙基上用石条和石板箍好。错茬按照土璇子的形状砌好,现在使用水泥砂浆灌缝隙,十分坚固,和赵州桥的桥拱是一个道理。
关中的窑洞大多是土窑洞,所以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土窑洞。土窑洞虽不像现在砖瓦房,楼房那样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可以修饰,增加它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这一个方面看窑匠的手艺,一个方面要看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过窑洞,其中《人生》一书中能人刘立本(刘巧珍的父亲)曾经把自己的窑洞和大队支书高明楼的窑洞进行了对比,《平凡的世界》中也写到了县委窑洞和孙少平发家致富后修葺的砖箍窑洞。
挖掘好窑洞后,这才是荒坯(关中方言读作pēi),首先要晾干(阴干),太阳不可能照射进去,阴干需要半年或者一年以上。阴干之后的窑洞就开始要修整。窑匠首先挑窑眉,然后挑一条脊线(窑顶中线)从脊线开始由上向下用剥(读刨)窑镢头修整。最后先用麦草泥上一遍,晾干后再上一遍麦草泥,晾干后再上一遍麦糠泥。麦糠泥的特点是细腻光滑。
手艺高的人,干出来的活规整,对称,式样好看美观。经验不足的人,干出来的活仔细看坑洼不平。技术含量最大的在于窑洞顶子上泥,功夫不到家,一边上泥一边往下掉(行话叫趟架了)。

有人把土窑洞庄子(屋子,俗话叫窑庄)又分为两类,一是明庄,就是借地形在山崖(土崖)上挖掘的窑洞。另外一种就是暗庄(大多数称之为地坑窑,也有叫阴庄的,日照时间很短,比较阴暗),就是在平地上挖掘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神坑,深度大约十米以上,在四面墙壁上开凿窑洞,其中一个窑洞连通地面槽型斜坡(俗话叫洞坡),东西南北四面墙壁上各凿两个窑洞的,称作八卦庄子。
过去有些靠沟边,靠山崖的地方,有的窑洞有四五米高,有二十多米深,好似一节火车,进了门是一个大的锅头连炕,隔墙后是存放粮食,日常劳动工具,第二道隔墙后是存放柴火的地方,有的还有石磨子等。
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有些老年人还是留恋土窑洞,留恋它的冬暖夏凉,接地气,夏天不用开空调,冬天不用加湿器。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