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窑洞

 故乡万荣 2020-06-08


同心同行    万事万荣  
      当您对着《故乡万荣》的时候,浓浓的春意弥漫周围,遥遥的祝福悄然来临,都是吉利事,都是吉利话…

 作 者 简 介

高霞,笔名雪梅,网名寒梅傲雪,1964年生。山西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部作品散文及散文诗发表于《黄河晨报》《运城日报》《河东文学》《盐湖文学》《太原日报》《运城市情》《后土文化》《飞云》《夏都文苑》《西南商报》《当代作家》等杂志报刊及多家微信平台。小说《娥子》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全国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散文《记忆里的碎片》获2015年优秀散文三等奖。散文《母亲》获2016年中华文学优秀奖。

炎炎夏日,艳阳高照,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大地,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连日来39度40度的高温,让人什么也不想干,只想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享受清凉与宁静。这几年好多农庄顺应社会的需求,建起了避暑山庄,有条件的城里人偶尔也会去享受享受。而我的家乡,万荣县东稷王山下的三文,就是绝好的避暑胜地。

这几年在外打工,每年的这个季节我都特别想念家乡的窑洞。我的家乡坐落在稷王山下,一个不大的小村庄,百十来户人家,虽没有清凌凌的山泉,但一排排整齐的窑洞令久居城里的人羡慕不已。

家乡的土窑洞四面环山,随着黄土高原地势的起伏错落有致,坑坑洼洼的土道连接着淳朴厚实的乡下人家。这是生活在黄土高原老百姓经济实惠、就地选择的栖息之地。一把撅头、一张铁锨、一身苦力、一股愚公移山的毅力大概就是祖祖辈辈挖掘窑洞的全部备料。

我家的三孔窑洞坐北向南,是祖上留下的。我刚嫁过来时,那厚厚的窑门喦,单扇门,二尺见方的小窗户,窑里光线暗淡,从明晃晃的太阳下走进来,一时半会难以看清窑里的摆件。 进门就是一面宽六尺长一丈的大土炕,大多的土炕四周会画上二尺来高的炕围子,墙上贴一圈蓝天碧野的风景画。于是,整个炕艳艳地显得别致,为土窑洞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新鲜。你可别小看这土窑洞,它可是冬暖夏凉,可谓自带天然空调。冬天的夜里,睡在土炕上,热乎乎的,非常舒服。夏天的中午,外面骄阳似火,睡在窑里的土炕上则特别的凉爽。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在平整的土地上洒了水,稍沉一会再一清扫,整个窑洞清清净净,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让人感觉透心的凉,全身的爽。这简陋的土窑、斑驳的土壁、脱落的墙皮,处处渗透着祖辈智慧与才能,土窑洞也塑造了我尊重贫苦善待穷人的良知。

家乡的窑洞最大的特点是:一年四季20度到22度,夏天不用空调,冬天不用暖气。他为啥夏天这么凉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厚厚的“窑顶”。窑洞顶上可以行人可以走马,甚至可以走载重大车,即便是砖堌的窑或胡基堌的窑,顶上也要覆盖一层厚厚的土,这样才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另外,窑洞的顶和壁既不是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迟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人家把祖上的的土窑洞 用砖砌了上了水泥面,再用白白的仿瓷刮一层,门窗也改成了大门大窗,土窑洞里不在黯淡无光,那是明晃晃亮堂堂,更有人家还给窑洞吊了顶,昔日的土窑洞一改旧面貌,修建的富丽堂皇如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好多在城里买了房的人,仍然舍不得丢弃家里的土窑洞,夏天依然会回到村里,享受着乡下炎炎夏日的清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