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窑洞的记忆

 姜女故人 2019-05-07

石宏印

       我的故乡处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山川塬交错,沟梁峁纵横,人们祖祖辈辈散居在具有浓厚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的窑洞里。曾有位古人称赞窑洞的妙处:“贵客远来到此庄,休笑我家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传说中的孟姜女就是从这里离开她生长的窑洞,辞别乡亲,背上寒衣,开始了她艰难的千里寻夫之行。

       一孔窑洞,一个家园。穹顶遮雨,以土挡风。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也凝聚了农人们所有的喜怒哀乐。

      一直以来,故乡窑洞的样子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自父辈至上,都是居住在窑洞里,我生于斯,长于此,对窑洞有着特殊的感情。土窑洞层层叠叠,简陋而神秘,沿着千沟万壑蜿蜒着伸向远方,窑背上吱扭吱扭走过的拉粪牛车和崖下院子里孩子的哭闹声构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交响,矮矮的土墙,整洁的院落和贴着窗花的棂框流露着温暖和安详,生活在这里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轮回中拥抱着属于自己的金黄。虽然早先的土窑洞已被废弃,但它在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么的清晰,还是那最美好最温馨的家园。

       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情怀愈来愈浓。每每回家,都要专门去看看我生活过的地方。生我养我的那孔窑洞已近坍塌,变成了幽黑的土穴,院落里杂草丛生,荒芜萧条。站在那里,我思绪万千,心里是五味杂陈,我仿佛看到当年一家人挤在一个窑洞里伴着萝卜缨子酸菜,吃小米干饭的情景,仿佛看到奶奶拖着病体,坐在案板前的凳子上,吃力和面的身影,回想起晚上经常和奶奶讨价还价晚点关灯,是为了多有点时间看借来的书,回想起寒冬腊月,趴在热炕上,听大人们讲“薛仁贵征东”“瓦岗寨”的故事……现在想来,那段看似艰苦的岁月,却富润了我的童年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我们兄妹渐渐长大,原有的一孔窑洞已略显局促,父母又筹划着挖建新窑,当地称“弄地方”。父亲是村里小学的民办教师,白天在学校里忙活,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半晌都不敢耽搁,所以父母亲建造新居的时间大都在天亮之前或月夜星灯下。那年又是天灾人祸的一年,三位伟人相继辞世,唐山地震,天落陨石,加上秋季近两个月的连阴雨,刚刚修好的平整的窑面被冲成了泥坡,这给已是精疲力尽的父母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父母亲并没有沮丧退缩,依然倔强顽强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年幼的我慢慢也学会了推车倒土,担水和泥,帮父母干一些小活。有一次,我的脚不慎被耙子刺破,血流不止,正在干活的母亲急忙跑过来,把我揽在怀里,一边捂着伤口,一边哭到:“可怜的娃儿,这么小就要帮大人干活。”而我却高昂着头说道:“我要以惊人的毅力帮你们。”现在,我都不清楚我为何突然冒出那样的词?只记得周围的人都笑了,只有母亲哭得更伤心。后来,她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要好好念书,你身体弱,如果没文化,将来下煤窑挖煤,人家都不要你”。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箍窑圈,垒面墙,砌窑沿,两年以后,两孔崭新的土窑洞终于成为了我们温馨的家园,我也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学校。

       放假归来,我们搬进了新居。白坩土粉饰的雪白的墙壁,黄褐土勾勒的土色墙角线,麦草泥泥过的平整的地面,还有,父母自己设计修造的新式土炕,无不再现着父母的爱美之心和艰辛之举。阳光透射过门窗泻在窑洞里,清净亮堂,洒过清水的地面,股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躺在铺着家织布的土炕上,任凭窑洞外骄阳流火,不时还传来父母“别忘了盖上被子,小心着凉”的叮嘱声,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舒适惬意。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彼此诉说着迷茫与彷徨,相互谈论着希望和梦想,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场景就发生在昨天。

       虽然后来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又在平坦的塬上新箍了几孔砖窑,我们兄妹相继工作,搬进城里住进了楼房,窑洞里只剩下渐渐沧桑的父母,但是,对窑洞的情思时刻没有改变。每遇上节假日,总是想着回到故乡的塬上,躺在父母的炕头上,犹如躺在父母的怀抱里,尽情地享受着那种恬淡和悠闲,彻底忘掉都市里的喧嚣和烦躁。

       如今,鳞次栉比的新式楼房替代了窑洞,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强音奏响神州大地后,黄土高原上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亲切朴实的窑洞、温暖舒适的土炕构成的生活场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欣喜之余不免泛出一丝淡淡的乡愁。愁的是我再也看不到冬日那一抹暖阳和夏日那一缕骄阳照射在锅台时,母亲的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愁的是再也听不到清晨院子里,窑背后的大树上的小鸟啁啁;愁的是装满我童年快乐记忆、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窑洞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愁的是再也没有了一家人挤在窑洞的热炕上海侃神聊,说着乡间趣闻的亲情。

        时光如水,一去难回。虽然,那曾经遮风挡雨,简陋朴实的土窑洞,都在冬去春来中渐成遥远,变成了永恒的思念,但我们不妨常回故乡看看,看看祖辈、父辈当年熬了大半辈子给我们辛辛苦苦留下的心血,看看还仍生活在那里的最挚爱的人,去寻找最初的那份记忆,那是我们的精神之源,生命之根,也给儿女们讲讲先辈们艰难与拼搏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人之初的善,更能捕捉到人之信的真,让我们的人性得到回归,心灵得到洗礼,我们的人生境界才会义无反顾地得到升华!

                                                                                    2019年4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