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窑洞,浅谈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

 冬不拉拉 2019-10-18

窑洞是西北黄土地上农民的象征,这一古老的“洞穴式”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中,窑洞是大山子民最温暖的家。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小的时候经常在窑洞玩耍,听爷爷讲,老爷爷和弟兄几个那时候为了种地方便在土崖处挖了几孔土窑洞就算是临时的小家了。爷爷成家之后又陆陆续续的挖了几孔土窑洞,那个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什么现代化工具,都是一砖一石慢慢修建起来的。

窑洞的发展

黄土高原的祖先们最早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子孙、壮大家族的。早在周先祖时期,窑洞修筑就遍布山间谷地,多为半地穴式,直到秦汉后期发展为全穴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窑。《诗经》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掏窑洞,挖地穴,这里的“陶复”指的是明庄窑,“陶穴”则是半敞式窑洞庄。唐宋时期,窑洞的类型逐渐增多,每一个窑洞也有了明确的用途划分,修建也会根据山崖地形避阴就阳,取长补短。从土窑到石砌窑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用泥质砖建起的砖窑洞。慢慢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窑洞的单一色彩,用起了彩色瓷砖来装饰窑面墙,对室内进行了上下两层分割,形成复式小二层的新窑洞。

2008年6月,庆阳市“窑洞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窑洞的类型

在中国的陕甘宁地区,农民利用黄土地的特性,开凿挖穴,辟洞而居。陕北窑洞分为石砌的石窑,砖砌的砖窑,土砌的土窑洞,多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远看很是壮观,它们根据不同的地貌特点分有庄窑、土坑窑、箍窑等。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

靠崖式窑洞,一般是在山崖沟边,根据山崖的高低分布,向土壁内挖出拱洞,一般多个洞口相连。这种庄子分有一庄三窑或者五窑,通常修成半圆形的,垒上山墙,窑内灶台土炕、家具一应俱全。

四四方方土坑窑

下沉式窑洞,这种土坑窑较为耗时耗力,向下掘出一个深坑,平面呈长方形,分别在坑壁上向深处挖凿窑洞,窑口安装门窗。上面讲述的“陶穴”就是这样的窑洞,看起来更像是现在的地下室。

平地上的箍窑

在地面之上,用土坯或者石料泥砖等材料建成的土箍窑、石箍窑。这种独立式窑洞,可做单层,也可建成“窑上窑”,上层若是木屋,则称为“窑上房”。

窑洞的特点

曾有人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一般用做厨房的窑洞,灶台与土炕连接在一起,烧火做饭时的热量通过循环相通的炕道保持火炕的温度,窗户位置会留有烟囱,便于排出烧柴时的烟火气,这也使得地坑式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突出。俗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描述的就是窑外寒风呼啸,窑内一杯热茶,一堆人围坐一圈,闲聊逗趣,这样一副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窑洞冬暖夏凉,经久耐用,建造技艺简单,在当时可谓是完美的建筑形式。民国本的《宜川县志》说抗战时期,邑东兴集镇“就沟崖为窑,沟之双方,均倚坡重叠窑孔三四层。入夜,各窑灯火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一时人皆比之为上海四马路云”。时过境迁,窑洞民居也在不断升级完善,其中就包含着老百姓们的博学与智慧。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纷纷走出窑洞。历经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沧桑巨变,确实有不少荒废了的窑洞。在陕北老家,部分地区还是有不少人在住,也有城里买了房的偶尔回来看看。相比较以前,现在的窑洞改善了不少,为了美观屋内全部贴上了花纹瓷砖,以前的木窗也换成了玻璃窗户,还有的重建了二层,搭建了小院子。虽不比现在的高楼大厦,但也相当安逸,冬季里烧炕,屋里烧火盆,夏季蚊虫多的时候编艾草结来熏。

说起来便是滔滔不绝,那个时候一个大院子住着好几家人,老热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