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民居的多种“打开方式”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1-04-19


 作者:彭薇 日期:2021-04-19

.

本报记者 彭薇

       春暖花开的时节,不少人迈开了旅行的脚步。对旅行者来说,选择当地有特色的民居,时常带来意外的惊喜。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酷似飞碟的客家土楼、凌空出挑的湘西吊脚楼等,令人目不暇接。由于地理风情截然不同,中国各地民居的“打开方式”各异。你了解这些民居的不同“面孔”吗?

       吊脚楼的乡愁

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颗“湘西明珠”颇具特色的是百年吊脚楼。

“最早听说吊脚楼是来自民歌《小背篓》所唱的'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清明小长假期间,刘女士去了一趟凤凰古城,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的民居——吊脚楼。“房屋底层是架空的,就像吊在半空,小小木楼耸立在水边。他们的窗棂上还刻了凤凰、狮子、牡丹、茶花等图案,古朴雅秀,这种民居的确很有韵味。”她说。

湘西吊脚楼一般依山傍谷,或临水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就能支撑起一座吊脚楼。“吊脚楼的'脚’,其实就是一些支撑木屋的粗大木柱。”刘女士说,这些“脚”有的是插在溪水里,有的直接嵌入石头墙壁里,但另一边墙基靠在山崖处共同支撑房屋。

湖南西部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多为山地,平地资源非常珍贵,多用于耕种。于是,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就开始在山坡上建房,为了减少挖土量、增加使用面积,吊脚楼就成了首选的民居形式。湘西地域多雨水,空气和地层的湿度较大,这种民居通风效果好,可以防潮避湿。根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构造还可以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据史料记载,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是一种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房屋。底层不住人,一般用来饲养家禽,放置一些农具和重物。第二层才是饮食起居的地方,有卧室和堂屋。

       吊脚楼的推广名家当属作家沈从文和画家黄永玉。沈从文写湘西的文章几乎每篇都离不开描写吊脚楼,成了一种乡愁的寄托。黄永玉不仅画吊脚楼,还参与设计和选材,在凤凰古城建起一座吊脚楼“夺翠楼”,作为自己的寓所和画室。这个颇有艺术特色的“归宿地”,饱含了他的乡土情怀。

       土楼的“大家园”

       福建民居的经典代表作是土楼。特别是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从高处看,4个圆形建筑中间还围了一个正方形建筑,当地人戏称其为“四菜一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称福建土楼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

“90后”小雯是动漫爱好者,为了寻觅《大鱼海棠》的原型地点,她前往福建南靖参观怀远楼。“这部动画片里的海底地域就是圆形土楼,到了当地才发现,这里的风土人情极具民族风韵。”她说,这里就像一座城堡,一层楼有三四十户人家,整栋土楼就有100多户。土楼的居住者大都是一个姓氏,祖祖辈辈按需分配房间,“如果不是当地人,很容易被大大圆圆的土楼弄得晕头转向”。

小雯去当地走访后才知道,我们常说的福建土楼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客家土楼,客家人居住的是通廊式的土楼,各户都相通,公共性更强。而另一种是闽南土楼,闽南人居住的是单元式的土楼,中心是很大的内院,各单元都有自己的前院和小天井,公共性、半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空间层次比较分明。

每一座土楼有上百户人家,多户人家进进出出,只有一个出入口。白天大门不关闭,可是到了晚上谁来关大门?小雯这次旅行后才知道以前土楼用户“用灯”的秘密。“最后一个回家的人负责关门。到了晚上,土楼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会亮灯,谁家的人回来齐了,就把灯熄灭。如果只剩自己家的灯还亮着,就知道自己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清。20世纪60年代,福建土楼还曾被国外误认为核弹发射井,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证实“核弹发射井”是福建南部居民世代居住的土楼。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窑洞里的黄土文化

       读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人,都会对陕北民居——窑洞产生浓厚的兴趣。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上一种传统的居所,这种“穴居式”的民居是怎么形成的?

民居的构造离不开地理环境,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貌和气候特征。黄土高原除了少数石质山地之外,表面都覆盖了一层黄土。这里不像湘西盛产木材,黄土高原缺乏木材和烧砖的燃料,加上常年雨水冲刷,形成了众多沟壑。再加上黄土高原上的黄土黏而硬,不易塌陷。因此,人们选择在沟壑的崖壁上掘土为穴,形成了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高和宽都是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窑洞顶部往往修成圆拱形,因为拱形的结构受力更均匀、不易坍塌。建造的时候,洞口都朝阳,这样便于阳光照射。最简便的窑洞就是直接挖土形成的土窑洞;如果将土窑洞用石头加固,就变成了石窑洞了;如果用砖加固就是砖窑洞了。和土窑洞相比,砖窑洞外表更美观。

据史料记载,窑洞“穴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周朝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在陕北地区,窑洞还是良好的避暑方式之一,因为它是对自然条件最好的应用。窑洞一般开凿在黄土层上,由于黄土内部的温度相对稳定,就像井水一样,在夏天时不会太热,冬天时不会太冷,就有了冬暖夏凉的效果。

       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农民们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窑洞才有家。《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小说中的“双水村”选址在陕西绥德的郭家沟村。这里的窑洞分布密集,保存较完整,窑洞建筑群代表了古老的陕北农村形态,沉积了世代沿袭的黄土地文化。

       水乡民居的诗意

       烟雨江南,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意境雅致。水,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小桥、流水、人家等,也是水乡的诗意注解。

我们所说的“水乡”,通常是指“江南水乡”。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中国富足的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民居通常不是单独成风景,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水乡居所。

与北方民居相比,江南民居的雕刻装饰极为繁多,但整体上是素色为主,极少用彩画,显得十分淡雅。水乡房屋的外部木结构大多是黑、褐色等,与白墙、灰瓦相映,整体色调比较素雅明净,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形成风景如画的水乡风貌。

水乡居所的周边,小河小溪绕着房前屋后缓缓流过。小桥和流水不仅是独特的景致,还是水乡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出行、洗衣、晒物等,都离不开小桥、流水的存在。所以,朱家角、同里、西塘等江南古镇民居都是“贴水成街、就水成市”的。

马头墙是江南民居的另一个特色。马头墙不仅可以用来装饰民居的外观,更重要的在于防火功能。江南民居建筑密度大,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从而避免连片的火灾发生。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中国不同的地域衍生了风格各异的民居。每一处民居,都是大自然与生活最温暖的“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