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粮大户到底是在“毁约弃耕”还是在“逆势抢地”?

 每日粮油 2021-03-05

不知是巧合还是巧合,近日在朋友圈有一条文章被刷屏,《10万+,正在毁掉新闻行业,毁掉互联网,毁掉年轻人》,指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远离现场。

现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表达现场,针对玉米市场现状,大家可能更想知道的是今后我们该怎么做!

玉米市场之所以能引起争议,表面看因为种玉米的农民多,而玉米价格大跌影响了这部分农民的收益,但更深层次的原因的是农民朋友在整个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种植收益的一种担忧:将来能靠种地赚钱么?

如果不能,农民为什么还要种地?

对上面两篇文章的原文小编不再赘述,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其实在2016年10月份央视报道的关于江苏种粮大户退耕的事。

就以上文中的粮价走低,吉林一些种粮大户缘何“逆势”扩张”这篇文章来讲,其实在无意中也透露了一个细节:采访对象一位种粮大户是380公顷,一位耕种有2700公顷。而根据来自媒体的资料,吉林户均1.67公顷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按照380公顷计算,一个种粮大户要减掉227户,减掉约900个农业人口——这才是现实版的地少人多。

其次,从租地成本来看,按照租地成本每公顷7000元算,每户的租地收入约为1.1万元/年,考虑到目前下降至3000元,每户租地收入约为5000元。

当然,上述的是以吉林举例,如果放在黄淮地区,可能一个种粮大户需要减少的农业人口要翻三四倍,而每户的租地收入要减半再减半。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说说正事,玉米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正如人民日报今日社评所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当前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要重视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防范风险,同时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深入。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种地效益下降,而农民的生活消费开支在上涨,迫使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远离土地不是正好可以推行土地流转么?

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一亩土地流转收益每年只有两三百元、而外出打工一年能赚三四万的时候,谁还会去特意流转土地?

再反过来,有人会发出疑问:几年前一斤大米快把钱,现在要三四块,种地怎么会不赚钱呢?这钱都到哪里去了?

从这个角度讲,在当前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只强调规模化能实现种植成本的下降,提高种植效益总让人觉得不见得是一劳永逸的事——一句话,咱们的农民太多,地太少,如果大的社会收入分配模式不调整,去哪里找那么多岗位呢?

一个刚顾住自身温饱问题的外行人的胡扯,就当个笑话看吧!

谢绝转载!

关注这里,除了信息还有思想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做一个有思想的农业从业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