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美获奖成果 | 赵力 余丁《中国油画五百年》

 顺其自然h 2021-03-05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

 二 等 奖 

《中国油画五百年》

图片

  作  者  

赵 力

图片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艺术和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台湾实践大学创意设计管理博士班客座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入选人,文化部、北京市文化产业专家库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中国书画鉴定、当代美术批评、艺术经济研究、展览策划推广等。重点研究课题包括“中国油画文献研究系列”(其中的《中国油画五百年》为十二五国家出版计划重点项目,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等诸多奖项);“19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系列”(先后出版《京江画派研究》、《京江画派》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研究系列”(先后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青年决定未来》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系列”(长期担任《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中国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北京文化局《北京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等项目负责人);“中国美术史教材系列”(曾参与《中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史简编》、《中外美术简史》等教改项目);“中国美术鉴赏系列”(先后出版《最美中国画100幅》、《中国画鉴赏》等)

作为大型学术活动的策划人,先后参与策划项目有2009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世纪中国美术奠基人系列展览”、“新中国美术开拓者系列展览”、“中国水墨年鉴系列展览”、“全球艺术品收藏高峰论坛”、“艺术经济高峰论坛”、“博鳌论坛-亚洲艺术沙龙”、“中国当代收藏家年会”、“上海国际收藏论坛”、“艺术赞助人大奖"、“悉尼中国当代艺术月”等。

余 丁

图片

198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留校担任《世界美术》杂志编辑,200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院长、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

主要著述有《古典主义时期的大师——影响世界美术进程的大师》、《世界美术大系: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合著)、《欧洲19 世纪美术: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合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专注于艺术管理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有关视觉艺术的管理专业,并创建“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担任副主席、秘书长、现任主席。2008年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前任主席简·杰夫瑞教授合著出版了《向艺术致敬:中国与美国的视觉艺术管理》一书,该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和欧洲发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新学科建设”艺术管理学科研项目负责人、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课题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艺术管理学概论》主编。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艺术学科发展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席专家。

作为中国著名的艺术展览策划人,致力于中国艺术走出去。2007年策划中国水墨画展在曼谷泰国国王王宫展出,并曾作为两届“联合国公务员日”(Public Service Day,UN)特别展策展人,于2009年、2010年分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西班牙巴塞罗纳联合国总部策划了“水墨聚焦·走进联合国”和“水墨聚焦·走进西班牙”展,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副秘书长沙祖康的高度评价。2012年,作为联合策展人策划了德国中国文化年“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2015年-2018年,作为“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品牌总策划,策划组织实施了“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纽约系列活动。
图片
编纂过程

  目  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卷一 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卷二 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卷三 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卷四 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卷五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前  言  

图片

《中国油画1542—2010》是一部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编纂而成的工具性书籍,故极有必要先厘清“文献”的意涵以及我们对文献的工作方法。

在中国,“文献”一词古而有之,最早可见之于《论语·八佾》篇。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开始对“文献”进行明确的界定,其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文献”乃为一切文化历史典籍和历代有识之士的所有著述,此当为关乎“文献”的传统性定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献”的定义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变化。1905年,法国人保罗·奥特勒(P.Otlel)最早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献”一词,该词源自拉丁文的“Documentum”和“Lituratune”,英文则在此基础上衍生为“Document”与“Literature”。虽然“Document”与“Literature”译为汉语均为“文献”,但在意义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Document”指历史性强的文件而言,有单复数,分别指一篇或几篇文献,常用于社会科学著述之中;“Literature”是集合名词,无单复数之分,常用于科技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

目前,国际图联(IFLA)在《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中特将“文献”一词定义为“指任何以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其意可泛指记录有信息、知识的各种载体。而根据中国1983年和198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即《文献著录总则》、《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述语》两文件中的规定,“文献”一词在中国的当代定义则为“文献就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讲就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它是人类大脑劳动总结出来的丰硕成果。

图片

依据当代的定义,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所谓“文献”的知识性,是指文献的内容,就是说凡是文献都记录有一定的知识;所谓“文献”的记录性,是指文献的记录手段或方式,就是说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频、视频等作为文献被记录的手段或方式;所谓“文献”的物质性,是指文献所存贮的一定形态的物质实体,即包括图书、期刊、特种文献、缩微制品、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幻灯片、影片、唱片、甲骨、帛绸等物质形态。

文献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从事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记录和缩写,是知识存贮、知识传承、知识交流的重要物质形式和工具。正因为如此,通过文献也可以近观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面貌与特征、社会实践的发展与进步。而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准,也正在成为一种国际通行而日益重要的标尺,用以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的程度与水平。故而,文献的充分开发利用,也必将促进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油画文献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有关油画的文献为数不少,内容涉及也十分广泛。在继往开来的新世纪之初重提中国油画文献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虽然与中国画相较,油画技术从西方传来中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中国油画却同样创造出值得夸耀的历史与传统,近年来的中国油画又经历了很大发展。相比之下,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是刚刚起步,而进行规模化的、深层次的专门史编撰的条件仍未成熟。因此编辑出版这本《中国油画文献》的初衷与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了解知识的渴望,也期望能够引起专业工作者的兴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夯实基础。

图片
中国油画文献在拥有前述一切文献之共有属性的同时,自然也具有其鲜明的专有色彩。首先,中国油画文献是以中国油画为中心的记载物,其内容主要关涉中国油画的专属场域;其次,隶属视觉艺术的中国油画,其文献被记录的手段或方式无疑还应该包括那些被精心保存下来的传世作品以及衍生图像,它们共同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可以通过视觉进行传达的、可资验证的鲜活记录。然而强调中国油画文献的专有性,并不是要刻意区隔它与其他学科间的关联,实际上中国油画文献关涉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比较学等,几乎涉及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由此种种,形成了中国油画文献所特有的“窄度”与“宽度”、丰富性与广泛性。
图片

众所周知,文献工作是以特定的文献为工作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选择和评价文献,并通过索引、题录、综述或述评等多种途径,以传递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活动。面对如此独特与复杂的对象,我们的工作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首先,我们将文献的来源按照载体形式分为印刷型油画文献、非印刷型油画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张为存储介质,以印泥、铜印、胶印、油印、铅印、静电复印等为记录手段而产生出来的中国油画文献形式,我们尤其关注那些“具有会聚意义”的专业性美术图书与美术类的期刊。有关中国油画文献的美术图书可以分为普通图书与工具书,普通图书涵盖各类研究性专著、讨论会专辑、论丛和丛书等,工具书则参考了包括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美术年鉴、美术手册、美术辞典、美术院校或艺术家个人的年表以及各类索引、目录、文摘等。美术期刊由于具有第一手的原始数据和材料多的特点而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其刊载的文献内容大致可以归为体现研究性、学术性的原始论文型,综合叙述并评论中国油画历史与现状、分析当前动态的综述或述评型以及以发布信息为主的消息报道型等。

非印刷型文献则是除印刷型以外的其他文献类型的总称,其中既有传统的手写型文献如手稿、信函等,也有采用新型的物质材料作为文字、图像传播的记录手段,如依托于计算机与网络的机读型文献以及又称为视听资料或直感资料的声像型文献。


其次,我们对文献进行了细致地鉴别与整理工作。

鉴别文献就是对搜集来的原始文献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和核实,对文献进行一番筛选、取舍,寻找出最有代表性、最可靠材料的活动。它的实施不仅使我们能够有效地规避因所选文献的失实而前功尽弃的风险,同时对文献的性质、真伪、价值等的判断,其本身也是一项体现研究性、学术性水准的工作。

在对文献的鉴别过程中,“外审”法的运用有助于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而“内审”法则主要是针对于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经过真伪鉴别后的真实文献,必定仍存在着深与浅、代表与非代表、经典与非经典等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尚需要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鉴别。比较法与专注法是我们在此阶段经常使用的方法。所谓比较法是通过对同一文献进行对比,以确定出其差别与优劣;专注法就是注意同一文献在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学术界对此的评价与反映,从而择优汰劣。


对于经过反复甄别而保留下的文献进行整理是接下去的重要工作。中国油画文献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文献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显示其变化的轨迹或状态,论证其原理或指出其规律的系统性资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油画文献的整理工作是严格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的。

第一步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将相同或相近的文献合为一类,以与相异的文献区别开来,文献的分类主要是按一定的主题将相关文献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遵循以下两原则来分类整理文献: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思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汇编,汇编就是按照本书总体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中国油画历史进程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在此过程中,我们再次对文献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进行审核,不真实的予以淘汰,不全面的补全找齐;同时根据全书的凡例,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对资料进行初次加工,如给各个文献加上标题,对各种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格式编序排号等;此外汇编好的资料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还要撰写简短明了的评述文字进行说明,并详细注明文献的来源和出处。

第三步就是进行文献的分析,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选之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从文献出发既关注各个主题的发展变迁,同时从中国油画总体的历史文献轨迹中寻找规律与内外各种联系,逐步形成全书分析维度上的特色。


通常文论选编的体例,或以时间为轴向进行文献排序,或事先划分若干区块主题而让文献对号入座,其特点皆为面目清楚、条理分明,但缺点往往是文献脱离了历史的原有轨迹,以致于主观意识过强,人为编排痕迹过重。那么如何继承以往的优点而化解过去的矛盾呢?

我们所做出的尝试是,首先参照历史学编年的方式来架构全书的框架,形成与人类历史轨迹协调发展的展开方向。在以年度为单位的独立范围里,经过进行挑选的以个人或集体署名的原始文献当然成为主体,不管撰写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资料,也不管载体的出版类型如何,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社团文献、日记、信件、备忘录、历史档案以及译文等,皆被明确地列于“文献”的独立标题之下。

图片

为了弥补原始文献的分散和非系统,便于对文献进行管理、传播与利用,便于对分布范围广泛的相关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和汇集,我们在每一年度另设“大事记”,以精确到月、日的排列方式将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无系统的文献为基本加工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和浓缩汇集而成为系统化、条目化的年表格式。与此同时在体例上也有效地回应全书编年体的框架结构,并作为本年度文献的背景或有益的补充。

在每一年度的起首则为“概述”部分,概述既具有年度文献综合评述的含义,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等一系列文献研究后,而对某一时期中现象或主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地叙述和评论。在概述部分也大量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比较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结论,以突破专有文献之“窄度”而形成本书所特有之“宽度”。同时概述部分的撰写无疑体现出我们对于文献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以及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总之,从“文献”、“大事记”到“概述”,是一个对文献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文献的“厚度”。与此同时,它们各自所含知识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可谓各司其职。概括地说,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大事记是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概述是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研究成果。

除体例之外,本书的其他特点还包括:突破了人们对于中国油画“百年史”的旧有习见,充分展现了中国油画从引入、根植到发展、壮大的数百年历程,体现出我们在更大时间跨度下所进行的历史性追问;在内容的收集方面我们也兼顾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油画文献,由此整合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场域;对于1949年后的中国油画文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因中国的美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而日益发达的文献生成,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加以呈示,并力图说明其每一次变迁的原委与根据。

虽然我们相信中国油画文献的出版,会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油画的历史,澄清历史的迷象,并作为大家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基础和参考。但是由于文献包含着撰写人的个人倾向性内容,有时难以保证始终如一的客观与公正,这无疑增加了我们选择客观资料的难度,文献的收集也难以真正达到完整无缺,这或许是造成今后研究出现偏差的原因。然而我们仍坚信中国油画文献的问世以及我们的种种努力将会对今后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需要读者做出回答,也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主编:郭丽

编辑:吴晶莹

图文: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赵力教授  余丁教授 

统稿: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李寒凝

头图摄影:设计学院 陈露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