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阿富汗文明 | 讲座 [报名]

 由感而发 2017-08-04
武林文博讲坛·守望非遗系列讲座之十一

失落的阿富汗文明

——从亚历山大到玄奘的证言与真相


主   讲

邵学成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时   间

2017年8月5日(周六)

 14:00—16:00


地   点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报告厅





“研究这片土地,什么都不是困难,最困难的是到达那里。”


“亚历山大,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从欧洲远征至中亚,大幅度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希腊文明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远方的中国。”



研究阿富汗、巴米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初期资料很少,别说中文,连英文的都不多。而邵学成先生却完成了中文世界第一篇有关研究巴米扬石窟的学术成果的著作,并成为了美术史学界第一位对巴米扬和周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的人。 


“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在去阿富汗的飞机上我就哭了。” (邵学成)



阿富汗被誉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历史上也曾是欧亚大陆上帝国国力强盛与否的试金石,西方古典文献中的“千城之国”和中国文献中记载的盛产“俱物头花”的国家都是指代阿富汗。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阿富汗多少有些陌生,像是一个低调的、内敛的、神秘的亚文明,一般视其为边境地区和佛教朝圣巡礼之地,张骞、玄奘等人的旅行记述是构建这个国家历史框架和文明印象的前提。



巴米扬城在古代是丝绸之路上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的一个重镇,是连接着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盛极一时。2世纪至9世纪时期,巴米扬城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这里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几种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传播,因而有了巴米扬大佛。只可惜关于大佛的史料太少,至于它为何修建,何人所建,具体建造的年代和建造工艺等都很难考证。



巴米扬作为东西方融合的古代希腊化佛教遗址案例被欧美所重视,又因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和在佛教界的势力影响而被亚洲所重视。阿富汗本身历史文献和文字资料的稀薄一直困扰着所有的古代史研究,从周边邻国寻找文献资料成为理解过去最便捷的方法,这个时期解读巴米扬最重要的文献来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


讲座将根据文献记载中的线索,结合阿富汗的考古新发现,和大家一起解读出阿富汗文明的密码,勾勒出部分的真相。 


邵 学 成

主讲人介绍




邵 学 成,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对西元3—10世纪亚洲物质文化交流史与阿富汗宗教艺术文化的关系抱有浓厚兴趣,一直关注丝绸之路中国与阿富汗宗教艺术的学术史梳理研究。擅长传统陶艺和架上绘画。


2017年7月14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文明的十字路口或文明的边缘——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新思考”

2017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中阿媒体论坛,“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研究在中国”

讲座采取网上报名的形式

限报人数:100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