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然已经立法禁止,但互联网公司“杀熟”的操作却有更隐蔽的趋势

 苕国土鱼 2021-03-05

技术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只看被用来做什么。但是,如果技术的应用缺乏基本的监管,就会成为资本作恶的工具。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对于一次几块、十几块的差异,感觉是不明显的,于是这就成了某些无良互联网商家发财的机会,这些商家并不会因为其是互联网公司(其自身号称科技企业)就改变其疯狂逐利的本性。

以前的传统商家是需要通过观察消费者的服饰言行等来粗略分辨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对于很多经营者来说,这仍然是很困难的。现在通过大数据,通过手机型号等轻松掌握了这些信息,甚至通过监视手机输入法、粘贴板和录音功能之类的,再运用更复杂的算法得出非常精确的判断。

有了这些数据后,本来应该是针对每一类用户群提供更加合适的商品和服务的,让app的体验更好更完善的。但是他们却最先看到的是利益,知道承受能力强或者你不在乎这一点支出,就多坑你一点,针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就少坑一点。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对商家最完美的商业模式,因为传统上想给低收入人群定向降价,是做不到的。因为高收入者有更广的资源和信息渠道,反而会把这些定向优惠给抢走,低收入群体反而会受损。这就是降税加税的转换时点,中小企业都要受损的主要原因,反而稳定的政策下,劣势经济地位者的预期还更加稳定一些。

现在这样既把西瓜钱赚了,也并不放过芝麻,通吃几个消费群体,而让大家都基本无感,对商家来说简直是太完美了。这是传统商业几千年没有办到的,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轻松办到了。

打车是这样,连电商卖酒都学会这样了。过节前,大概是大量企业送礼或消费的期间,名酒都涨价,大家以为都要涨,马上抢购;等这个期间过了,大概是就要放假前一两天,送礼等可能较少了,于是商家又开始降价,这样让对价格敏感的个人消费者也愿意买一些回家过节。

这种对商家近乎完美的模式究竟对不对呢?从商业实质上来说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计价规则是应该要提前向社会公示的,也就是需要明码标价,不能随意暗箱操作。我想如果这样公示出来,可能就会带来很大的舆论反应,可能他们根本不敢这样来公示。

另外,由于部分消费者对使用苹果手机的人有莫名的偏见,这些商家利用这些偏见来多收iPhone用户的相关订单费用,好多人还暗自高兴。其实网易的丁磊前段时间公布了,国产手机品牌,不仅不开发操作系统(仅用安卓来加个皮肤),对其应用市场中下载的游戏,收入提成达到50%,远高于苹果和谷歌的30%。但是这些手机品牌是不敢点名说的,因为他们已经被炒作成民族的骄傲,轻易说他们,可能会被口水淹死。

感谢这位教授的团队,他们的试验很有意义,其实就是要有这些看似无聊的研究和团体来过问这些不被关注的领域,才能避免科技被奸商利用而让科技跑偏了。因为从资本的逐利性上来说,不去研究移民火星,而专注于怎么卖菜,对互联网公司的经济效益是最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