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葆玖畅谈梅派传承与创新

 莲花r724zizss4 2021-03-06

图片

(记者 程越华)(摘自 《泰州日报》2006年)

       1956年,梅兰芳受泰州市委、市政府之邀,于当年3月7日至15日期间,率夫人福芝芳、幼子梅葆玖及中国梅剧团一行返乡演出、礼祖。
      冉冉光阴,弹指一挥,距今整整50年。为隆重纪念梅兰芳返乡演出50周年,我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3月28日、29日,梅兰芳幼子、中国京剧梅派艺术代表、梅派艺术第四代嫡传梅葆玖先生率梅氏三代后裔返泰,与众多嘉宾深情追忆、缅怀梅大师。昨天,梅葆玖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梅派艺术传承与创新。

记者(以下简称记):梅先生,您好!我市梅研会会长陆镇余先生说,今天是您的生日,首先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梅葆玖(以下简称梅):谢谢!今年的生日能在老家过,真的很高兴,太特别了,太有意义了!


记:了解京剧的人都知道,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梅派被冠为四大名旦之首,能否介绍一下梅派艺术的特色?
梅:梅派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旦行立派是从“梅派”开始的,故我父亲成为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梅派艺术起始于曾祖父梅巧玲,曾祖父主工花旦(剧中性格活泼的年轻女性),兼演青衣(剧中性格文静的年轻女性),祖父梅竹芬也被前辈们称为天才的旦角,还擅昆曲。后来,父亲除了继承祖业,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和创造,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
父亲的演唱艺术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具有端庄婉雅、平和中正的古典美。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

记:您对京剧流派如何看?
梅: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成熟的结果。在京剧逐渐成熟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


记:德国一位很著名的作家说,中国名人有两位,一位是孔夫子,一位是梅兰芳。梅派艺术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梅:是的,外国人提到中国京剧,脱口而出的就是我父亲的名字。父亲50年的京剧艺术生涯,不仅将梅派京剧艺术传承和提炼到了一个众口皆碑的完美高度,还先后14次出国演出,将这种表演艺术率先带出国门,征服了各国观众。被国际上承认的有三大戏剧表演艺术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梅派的表演体系。国际公认京剧艺术的特色就是“虚实结合”,直至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外艺坛的表演艺术。
我曾经3次赴美讲学,在许多地方看到父亲当年访美演出留下的大量资料,非常感动。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博物馆里精心保存着父亲当年演出的剧照、宣传报道、纪录影片以及他赠送给美国朋友的印章、戏装。当年父亲在百老汇演出时,有一位在纽约社交界很有影响的女士3周内看了16场戏,还特地设家宴款待他。因父亲当年36岁,她就准备了36株梅树请他亲自破土栽种,营造了“梅兰芳花园”。多年后,我赴美讲学时实地踏访了这个花园,发现它依然保存完好。

记:梅先生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女性角色,都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据一位老琴师回忆,梅先生自幼并没有天赋,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有关这方面的故事,我从母亲那里听到过不少。举一个例子吧。起初,父亲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觉不够满意。一天,父亲下班回到家,见母亲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衣服,决定制造一声巨响,看看我母亲吃惊的样子。父亲随手拿起一只蓝花瓷盆,狠狠地往地上一摔。果然,母亲吃惊得大叫起来,并将手中的衣服掷得老远,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准确地捕捉到了女性吃惊的神态和动作。

梅葆玖18岁开始与梅兰芳同台演出,无论是《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还是《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其刚柔并济的台风、清亮甜润的嗓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内外京剧票友一致认为其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是梅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人。梅葆玖却说:“父亲的艺术无法超越!”

记:据悉,您和姐姐梅葆玥一直致力于弘扬国粹京剧。为什么梅葆玥从李桂芬演京剧老生,后又从马连良、陈秀华等,多演“余派”剧目,而您却成为唯一继承“梅派”青衣的后嗣?
梅:我们小的时候,父亲除了要求我们好好读书,还注意培养我们对京剧的爱好,在耳濡目染中,父亲根据我和七姐的天资分别培养。应该说,我继承父业,一个原因是长相最像父亲,我七八岁时,父亲发现我眼角眉梢,连神情都像他,便决定培养我继承他的衣钵。所幸我没有辜负他的希望。记得我10岁生日时学唱了一出《三娘教子》,我演剧中的薛倚哥,大家一听,都觉得我有父亲的感觉。


记:目前,您的子侄、孙辈中有无“梅派”继承人?
梅:谈到这个话题,心里感觉颇为遗憾。“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正赶上了八个样板戏,那时男旦靠边站,老戏不让唱。本来哥哥的儿子很有条件,但是因为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孩子选择了出国。还好,大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课余时,我教教他。目前,他在中国戏剧学院读京剧研究,主要搞梅派理论。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


记: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但是,目前在国内由男性扮演的旦角可谓凤毛麟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将来男旦会不会从京剧舞台上消失?
梅:没人规定只能男演男、女演女,只要有条件谁都可以唱。我认为,与女旦相比,男旦有其天然的优越性。男旦从整体上说,舞台寿命更长,体力足,嗓音宽。男旦要演好一个女性,动作眼神、一颦一笑都得下深功夫琢磨透,这样表演自然更到位。男旦越来越少的现象说明当下的戏曲教育存在误区。据说学生们在学校里都是男演男、女演女。我收了一个男旦学生,名叫胡文阁。


记:如果故乡有京剧爱好者想拜您为师,您愿接收吗?
梅:只要本身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真心想学的都可以就近学。泰州的京剧氛围很好。拜师、写投师纸只是个形式。其实我的弟子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尚玮等都很成熟了,目前梅派名角不少,只要真心想学,无论跟其中的哪位学都行,求学方式也很多。像昨晚京剧票友演唱会上,泰州师专那位姓茅的年轻女老师表演的《天女散花》很不错,见功夫。在后台,她向我请教时,我也跟她说了,以后给她寄一套我专门讲授的唱片。


记:国内外京剧票友一致认为,您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是梅派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人。在表演艺术上,您有无把握超越梅大师?
梅:我父亲一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有100多部,如果下决心钻研,是有丰富内涵的,所以我更多的是在学他。他知识渊博,涉猎文学、绘画、书法、美学、佛学、古典音乐、交响乐、现代音乐、歌剧等诸学科,这也正是他艺术魅力所在。艺术的本质还是文化,绝不是唱几出戏的问题。我演父亲的戏只能力求神似、情似,要超越是很难的。父亲不是一个纯京剧人,他走过世界很多国家,熟悉外国艺术,他把中国古典艺术和世界艺术融合为他脑子里的梅派精神,这成为他无法让人超越的原因。


记:您能介绍一下目前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情况吗?
梅:我们的梅剧团由国家资助,主要研究梅戏,学习梅戏,培养梅戏接班人,是梅戏的基地。团里现在有60多人,我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全面继承梅派艺术精髓的同时,也要学习我父亲梅兰芳的崇高艺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京剧艺术家,才能更好地把京剧这门国粹更好地传扬下去。
除了团里的事情,我主要搞京剧《音配像》,录我父亲的唱段,也录一些我父亲没录过的曲目,尽可能多留些声像、影像资料,以便后人学习梅戏。我也录了一些光碟,光碟能保存100年。
京剧是国粹,梅派是京剧艺术的象征和旗帜。在国外,中国京剧被提到与歌剧、芭蕾舞相当的地位。昔日,京剧作为全民艺术深入人心,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能来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然而,今天京剧的观众圈却越缩越小。京剧式微了吗?

记:现在,很多文化学者一提到京剧的命运就大感焦虑。您认为是京剧艺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欣赏心态有问题?
梅:京剧艺术在国内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而我们带团出国,发现国内国外完全两样,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外,中国京剧被提到与歌剧、芭蕾舞相当的地位。外国朋友到中国看中央台,看到流行歌舞觉得很不理解,问为什么不播京剧,京剧扬名国际,难道你们中国人自己不看吗?
我认为,十年“文革”,使京剧受到了很大的致命伤,使现阶段国内观众的文化水平、欣赏水平都不够。我们不能怪观众,等普遍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提高了,他们还是会回过头来喜欢我们的本土文化的。当然,京剧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


记:您认为京剧要改革吗?
梅:现在的话剧、昆剧等都进行了改革,惟独京剧仍然保持传统。现代音响、灯光等,确实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用现代手段来包装京剧,对发扬“梅派”艺术很重要。我父亲曾是京剧的改革者,京剧现在也要再美化、再提高,使它能够流传下去。京剧要与时俱进,这是必然的。不只是现在,老一辈就是这样。比如我父亲通过研究和实践,把中国古典舞蹈配上当时的音乐,把传统中不同行当的闺门旦和花旦的表演风格相结合,并得心应手地从这两者之中汲取精华,以这种融合,灵活、丰富、扩大了他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才创建出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梅派风格。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改革应把握一个度,再怎么改革,不能将京剧的魂改丢了。如,京剧的唱腔、身段、念白要保持风格,灯光、美术、化装等辅助手段可以改革。


记:作为国粹,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青年人对京剧的爱好?
梅:京剧艺术要繁荣,关键是从学校做宣传。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应在音乐课上开设戏曲知识讲座,到大学就上升到京剧理论。从娃娃抓起,是京剧振兴的根本出路。
我觉得,今天的京剧和其它传统戏曲正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家领导都很支持我们,全国各省市11个大京剧团,30多个地方剧种,国家都决定投入力量扶持起来。地方戏由地方扶持,京剧由中央直接扶持。


记:泰州作为梅兰芳的故乡,被人们称为梅派的发源地,京剧之乡。如今已先后形成10个与纪念梅兰芳有关的软、硬件。如,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梅兰芳纪念亭、梅兰芳大剧院、梅兰芳研究会、梅兰芳艺术研究所、梅兰芳故乡京剧票友戏迷联谊会、梅乡京剧团、《梅兰芳》杂志和《京剧票界》等。您认为泰州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有没有其他建议?
梅:钟灵毓秀的泰州是梅派之魂,父亲属于中国,更属于泰州。泰州可以借助这一点,做足文章。
昨天的座谈会上,香港科伦集团总裁、国际名票张宇先生建议说,如果能在梅氏故乡充分挖掘戏曲文化资源,将梅兰芳和京剧艺术、甚至戏曲艺术相联系,做足戏曲文章,一定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比如,可以结合环城河风光带的建设,选择一部分京剧文化中的精华元素镶嵌在护城河边,让游客领略环城河美景的同时,了解到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以梅兰芳公园为依托,建设一座京剧村,增添介绍和纪念京剧名角的埤亭榭台、茶馆式老戏馆、京剧学馆等。这是对故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利的,故乡政府可以考虑。包括我,也很想为故乡泰州做点事。
听说泰州师专专门成立了梅研所和梅研会,这是令人欣慰的。听说泰州师专目前正在筹备京剧班,力争明年落实到位,面向全国招生。我认为这个方案很好,我拍手赞成和支持。最后,我想借贵报向父老乡亲感谢和问好。感谢父老乡亲对我父亲的热爱,祝愿父老乡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步步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