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21-03-06
探讨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作者:马长青

前言:睡眠问题困扰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国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认为睡眠问题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就是其附属产物。“治病必求其本”,中医治疗失眠等睡眠问题是要查找其致病根本原因,不能局限于因失眠而治失眠,所以要认真辨证,仔细分析,气血亏虚则益气补血,血瘀不畅则活血化瘀,痰湿壅塞则化痰祛湿,食积滞胀则消积除满,气满胸闷则行气宽胸,水肿臌胀则逐水涤饮,不可见到失眠就用酸枣仁、五味子、龙骨、龙齿、牡蛎、珍珠母、磁石、朱砂等酸收固涩、重坠敛神的中药,不但可能治不了失眠,还有收敛邪气而养虎为患的可能。同时,我认为身心双修是治疗失眠的最好办法。

一、睡眠问题的当前现状

睡眠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每年的3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很多国家会在这一天发布本国的睡眠指数报告。根据我国发布的《2020年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其中北京有40%的人经常失眠,是最易失眠城市;深圳有60.9%的人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是最有压力的城市;南京有57.3%的人半夜经常醒,是夜间最易醒的城市;成都有73.1%的人夜间活动频繁,是夜生活最嗨皮的城市。
调查还显示,“消耗”与“养生”并存成为国人睡眠的典型现状。所谓“消耗”,是指越来越多国人加入主动熬夜大军。2013年,人们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但2019年已经推迟到了2355。所谓“养生”,是指他们一边熬夜,一边购买网红助眠产品治愈失眠。
由大数据统计分析出国人的睡眠质量:“睡的晚,睡的短,睡的浅,失眠人群占比超过1/3。”
《报告》指出影响国人睡眠的主要因素有:
      • 情绪因素

      • 生活压力

      • 工作压力

      • 生理原因

      • 卧室环境

      • 担心失眠

现代大都市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下,失眠问题尤显突出,北京和深圳高居最易失眠城市和最有压力的城市榜首,而且失眠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90后失眠人数增长最为显著。中青年一代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其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可轻视!
如此严峻的睡眠质量,已经严重影响到国人的身体健康!

二、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失眠症的标准治疗方法

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治疗方法,基本属于教科书式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阅读,其他朋友可忽略。内容较多,为不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将其作为附件,放到了文章的末尾。
以下文章中会出现蓝色字体部分,是经典医古文,十分重要但不易理解,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仔细阅读,其他朋友可粗略赏析。

三、执行“标准”就可以治疗失眠或提升睡眠质量了吗?

上述关于不寐病的论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们编写,是当前治疗不寐病的标准,也是中医学院学生们的标准教材。
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教学和指导临床工作,对推广发展中医是很有必要的,本意是给人以指引,但现实中却成了规范和执行准则,实乃作茧自缚。
除了标准中所说的五种情况外,引起失眠的原因还有很多,如祝谌予先生在《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中列出“心脑不足失眠案”、阴虚血亏失眠案”、“心肾不交失眠案”、“脑肾不足失眠案”、“肝郁虚热失眠案”、“血不上荣失眠案”、“胃肠积滞失眠案”、肝胆湿热失眠案”等多种失眠案例,用的方剂有二十多种,试问中医局的标准方案全部含括了吗?还有很多中医名家在医书中记载的失眠案例也是在标准方案之外的。
中医学习必须“理、法、方、药”俱备,如果只识“方”,知道某方可治某病,某方有某药,那是舍本逐末,自断手足!仲景先师《伤寒论》记载113方,《金匮要略》载262方,授人以六经传变之理,教人辨证施治之法,传人治病去疾之方,示人药症加减之要。
自仲景先师传方以来,近两千年,有名字的方剂不下万种,更何况很多人把一个名方加减一两味药,就“敢于”给这个方子起个名,自命不凡,如麻黄汤和三拗汤(就是麻黄汤去桂枝)。试问这万万种方剂记得过来吗?
罗知悌先师曾告诫徒弟朱丹溪:“区区陈、裴之学,泥之必杀人!”
(注解:陈师文、裴宗元、陈承等在宋大观年间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方便了医生和患者选购合适成药,对后世影响巨大。)
金元时期,《和剂局方》不仅得到官方肯定并大力推广,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按照这本书以病症找方,就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故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之说,同时在范仲淹先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鼓舞下,莘莘学子们对医学趋之若骛,所以宋金元时期也是中医发展最快的时代。
罗先师深知如此“标准化”、“快捷化”的发展中医,中医将失去本质,走向歧途,告诫弟子朱丹溪“泥之必杀人”!强调“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等。”
所以拘泥于某几个方子而不求根本来治疗失眠是刻舟求剑!收效甚微。

当然电脑能记得住这万万种方剂,如果中医真的可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不出十年,电脑就可以取代中医师了!

四、失眠治疗的合理方法和最终目的

“治病必求其本”,我们首先要分析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灵枢·营卫生会》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曰:“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骄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胁肋满,手足燥,不得安卧。”

读经可知,气血衰、卫气不得入于阴、厥气客于五脏六腑等均会导致“目不瞑”,胃不和、肝热病等会导致“卧不安”。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经中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这里的“老者”也可以包含那些营养不良的中青年人,那些营养过剩的中青年人,那些气血瘀滞的中青年人,是一种病态的描述。
如在这个以“瘦骨嶙峋”为美的时代,那些为了美而无脑到绝食减肥的姑娘们,还包括一些“男姑娘”,是不是“病如西子胜三分”、“行动如弱柳扶风”般的“惹人怜爱”?这些青年们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充养,气血精髓岂有不亏之理?如果再有黛玉妹妹般“心比比干多一窍”,那就是严重的失眠患者或潜在患者,是要去追随林妹妹的脚步了。这是不是一位“老者”?
如那些营养过剩的“甜甜的男孩”们,“左手拿着大白兔,右手攒着胰岛素”,体质基本属于痰湿瘀滞型,其肌肉不枯也无力,气道不顺即是涩,血液粘稠流不动,五脏六腑超负担,则五脏之气相搏,是不是又一位“老者”?
如那些整日坐在电脑前的设计人员和码农们,那些整日抱着手机打游戏的小青年们,大脑飞速运转,身体静若处子,吃着垃圾快餐,喝着提神饮料。试问其肌肉枯萎不?气道和血道涩滞不?五脏之气相搏不?是不是又是一位“老者”?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中的厥气,不是指厥阴经之气或肝气、三焦之气,是指一切客于机体的外邪,包括直中脏腑的外邪等,使得脏腑气机紊乱,卫气不得入阴,阴阳失和,而导致失眠。
“胃不和”不仅仅是指胃,还应包括脾,脾胃为后天之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也不仅仅是指胃里不舒服,还应包括痰饮、湿滞、食积、臌胀等等与脾胃相关的症状。养护脾胃就是固本,后天之本又可以滋养先天之本,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是真的很忙,有的是贪婪夜生活,早饭简单凑合,午饭垃圾外卖,晚饭缤彩纷呈,吃着火锅喝着冰饮,白天睡觉晚上狂欢,可怜身体受之父母,得天地灵气滋养,就这样被摧残,令人心痛啊!“善恶皆有因果”,这就是90后大量加入失眠大军的原因之一吧!
身体哪里不舒服了都会引起失眠,精神压力大了也会失眠,心情不爽了也会失眠,其他因素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展开,这里不再详述。这么多的原因是不是看的有点晕?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黄帝内经》。
仲景先师早已把所有疾病的原因归纳好了,《金匮要略》曰:“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灵枢·邪客》中所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等方法,达到“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和“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夜瞑。”的目的。

五、治疗的案例分析

举三个案例,比较特殊,均是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而采用的办法各异,但基本上是务求治本,本病已则标病消。
1、张从正先生《儒门事亲》卷六第七十五涌水中写道:李七,老,病涌水证,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腹起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能睡卧。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以益肾散复下之,以分阴阳利水道之剂复下之,水尽皆瘥(chai)。
分析:先生没有从“常欲饮水,不能睡卧”着手治疗,而是辨证分析,认定李七为涌水病,用“孟浪”之剂去其痰,发其汗,泻其水,水和痰等邪气(物)排出体内,则诸病皆消,身体安康!
我曾在治疗一位女患者不易入睡和半夜易醒的案例中,就用过常山汤加味让其涌吐痰涎,效果显著。
我曾治疗一位47岁男患者的严重失眠时,用过《外台秘药》中“葶苈丸”做汤药加减,治愈其喘促壅塞之证,失眠症状随之消失。
注意:“孟浪”之剂非比一般之方,功力迅猛,威力巨大,用的好救人危难,用不好伤人杀人,非艺高胆大、心思缜密、经验丰富之人不可驾驭,切勿轻试!但更不应被当权者一禁了之!
2、徐大椿先生《洄溪医案》中记载: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著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至,余曰:“此小青龙证也。”…………遂与服。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依次调之,体乃复旧。
分析:如果此时不治痰喘而去治不寐,是舍本逐末,事与愿违,先生明辨标本,果敢毅决,力排众议使用小青龙汤治其痰喘,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先生《洄溪医案》中“刖足伤寒”、“时证”、“瘀留经络”等案例均是他病引起彻夜难眠,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3、余听鸿先生《诊余集》中记载:浙江某大令,彻夜不寐,已有年余。就诊孟河马省三前辈,用黄连八分,猪胆汁一钱拌炒山栀子三钱,煎服,当夜即寐。大令曰:“余服药近二百剂,安神养血,毫无效验,何以一剂而能平年余之疾乎?”省三曰:“此因受惊,胆汁上泛而浑,少阳之火上升不潜,故不寐也,当用极苦之药降至,使胆汁清澄。故取黄连之极苦,降上撍(zan)之阳;取山栀子清肝胆之热,以胆汁炒之者,欲使其直入胆中也。胆热清则胆汁亦清。其理甚明,并非奇异。”……..
分析:患者服用近二百剂汤药,多为安神养血,固涩收敛之药,药不对症,竟“毫无效验”。马省三先生辨证准确,直捣黄龙,“一剂知,两剂已”!

六、动起来,静下去(养生方法调治失眠)

失眠是一种综合性病症,是其他各种疾病的表象之一,我们在寻求从根本上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从自身找原因。“心向内求”,看看我们的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学习习惯、运动习惯等等是不是合理的、健康的?
我在本人原创《合理运动可以提高中医疗效》的文章中已经论述过有关内容,倡导大家“迈开腿,管住嘴,宽胸怀,笑开颜”,希望人人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灵魂。今天我要着重和大家聊聊“静下去”。
“静”在这里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净,不为外部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邪念”所裹挟,心无过多杂念,达到心平气和、恬憺安宁的目的。
这与佛教的“贪、嗔、痴”三戒同理。
《黄帝内经》曰:“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静则神藏,燥则消亡。”
孙思邈先生《千金要方》中言:“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神老。”
翁藻先生《医钞类编》曰:“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静下去”可以聚精会神、心平气和,达到阴阳交汇,水火交融,心肾相交,实现夜晚快速入睡和深度睡眠,白天神采奕奕、思维敏捷的目的,即“昼精夜瞑”。
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出家修行,走进“终南山”,也不是宣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汉思想。
这是清净思想,凝神聚精,专注于事业,有利于健康的快乐生活方式。
如何才能“静下去”呢?我想最好的方式是“静坐”。
静坐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凝神静心,阴阳交会,有助于快速入睡,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晚上睡前养成静坐的习惯,或者睡不着时起来静坐,以静坐代替一部分睡眠。
静坐的方式有很多种,道家讲“打坐”,佛家讲“禅定”,儒家讲“坐忘”,无论那种方式,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必刻意追求,但能放松身心就好!
假如坐一会就坐不住了,那你就不坐了,可躺一下,靠一会,也可以稍活动一下,能坐了则继续坐,坐困了就躺下睡,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静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失眠,不要为了睡眠而静坐,为了放松身心,为了融于自然,是内心的释放!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只管静坐!让一切随风而逝!

七、总结

身心双修是解决睡眠问题的最好办法!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同治,异病异治,方法各异,岂能拘泥于“标准”。只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仲景语),融会贯通,“而心有实获,则变化在我矣”(徐大椿语)。
“有是证则用是药”,该补则补,当攻必攻,“不可畏攻而养病”,所以古人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
“心向内求”,相信因果,当睡眠出了问题不要急躁,多从自身的生活、起居、饮食、心理等习惯上找问题,发现问题了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毅力。不要“等、靠、要”,医生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心”!人人都有长寿快乐的“仙丹”,从自我修行做起。
那些迎着朝霞锻炼身体的人,那些伴着晚霞婀娜舞动的人,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么的开朗豁达,那么的精神饱满,羡煞旁人!
愿所有的朋友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农历辛丑牛年辛卯月壬子日马长青书于银川

审  稿:辛  慧

202135

*如果您认为文章内容对您有一些帮助,请把她转发给您的亲人朋友,让大家了解中医是我的心愿!

*文章内容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指正和探讨,我的个人微信号是mcq1390951200。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本公众号本着开放兼容的原则,欢迎朋友们投稿。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失眠症的标准治疗方法:

失眠或睡眠质量差等病症在中医统称为不寐。中医认为其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1.肝火扰心
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2.痰热扰心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3.心脾两虚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4.心肾不交
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连、肉桂。
 
5.心胆气虚
症状: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