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有爱大树脚 2021-03-06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内涵,远远超出了气象学的范畴。今天是惊蛰,正好聊一聊节气的应用、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节气是古人的一套精确纪时系统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到秦汉时期,基本确立。汉武帝时期编制《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以历法形式固定下来,传承至今。

完整的节气其实包括了岁、时、节、气、候、日、时辰,是一套精确的纪时系统。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比如子时就是指夜里23:00-01:00。

一日分为十二辰,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来标记。

五日为一候。在十二消息卦中,每一挂代表一月,每一爻代表一侯。正好是三十天。

一日十二辰,五日为六十辰,六十正好是天干配地支一甲子。

三候为一气,是15天。一年二十四气。

三气为一节,是45天。八节组成了完整的一年。

两节为一时,是90天。全年为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为一岁,周而复始。

因此,岁、时、节、气、候、日、时辰,是一套精确的纪时系统。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这套纪时系统是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为了指导百姓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

农谚说道,“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这套系统连接着自然规律与生产劳动,既尊重了自然规律,又帮助了农业生产的安排,还不用强制老百姓接受。

什么叫“天人合一”、“顺天应人”,这就是顺天应人。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人的大智慧。

这套系统不是单纯的划分时间,而是包含了农事安排,标明了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做。

中国人讲究“天时”,讲究“因时而动”,这种时机的观念正是由此而来。

二十四节气本是天文、物候观察和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自然规律。但是,当古人要试图解释这一规律时,就开始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那么,节气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节气包含了古人对宇宙起源和生命奥秘的探索和思辨

节和气是不一样的,我们先分开来解释,再合起来理解。

首先说一说“气”。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气。天地初始乃一团混沌之气,盘古就孕育在其中。一天盘古醒来,劈开了这混沌之气,轻而清者,上升为天,重而浊者,下降为地。

盘古开天的神话反映了古人宇宙的本源就是气的思想。

关于气的理论,最为著名的就是“五运六气”学说,六气司天,五运制地,六气配十二地支,五运配十天干。讨论起来相当复杂,笔者仍在学习当中,不敢妄言。

具体到节气,笔者认为,以下这个说法道理上说得通,容易理解。

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也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可见,古人认为,一年就是气的运行。

一年之气为一元,白天黑夜分阴阳,阴阳此消彼长而成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

五行的“行”字,《说文解字》说:“人之步趋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引申为行动、运动、运行。

“列为五行”,就是说,一年当中气的运行分为五种状态。

春天“气”舒展生发,草木生长,我们常说“生气勃勃”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按照形象思维,用“木”来代表春天,春属木。

夏天“气”升腾向上,我们在长时间暴晒的柏油路上,仔细观察,能看到“热气腾腾”的现象。在燃烧的炭火旁边,也能感受到“热气腾腾”。古人用“火”来代表夏天,夏属火。

秋天“气”沉降收敛,万物收藏起生机,运化为果实,将生命的力量孕育于果实之中。此时世界呈现出一片肃杀气象,古人用“金”来代表,秋属金。

冬天气潜藏,满世界看不到生机,我们常用“死寂”来描述冬天。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也往往在冬天去世。天寒地冻的冬天,古人用“水”来代表,冬属水。

那么,气的第五中运行状态是什么呢?

气从一种运行状态进入到下一个运行状态之前,要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运行。“土”敦厚平稳,所以古人用“土”来代表这个平稳的运行阶段。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为人们提供生活物资。所以有“土旺四季”的说法。

这样,实践得来的二十四节气和思辨得来的五行学说就结合了。

明白了气,节就容易理解了。

《说文解字》上说:“节,竹约也。”也就是说节的本意是竹节。是竹子从一节到另一节的连接点,让竹子每一节都有适当的长度。引申为节制、节度、衔接、关联的意思。

自然界冬天没有一直是冬天,会有个节点。所以我们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在望了。

现在我们把一年想象成为黑白两股缠绕着绳子,节就是这根绳子上人为设定的点。当然这个点不是随意设置的,是古人长期观察,实践,结合农业生产所需,才确定的。

二十四节气本为农业生产而设,后来古代术数家们把四季每一季最后的18天都归为属土,加起来72天,这样一年360天被完美的分成了木、火、土、金、水5份。

每个月的两个节气,术数家们把前面一个叫做节,后面一个叫做气。这又是节气的另一种应用了。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节气观念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古人认为天地自然为气,人也一样。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之气和天地之气运行的规律是一样。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其实人类本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运行规律当然和天地自然的规律是一致的。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相当了不起。《黄帝内经》中有四季养生法。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我们中国人强调个人修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修炼气。天地自然为气,人效法天地,养气为第一要务。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不管怎么忙都要坚持打坐练气。

人活着,活的就是心气。心高气傲,心平气和,心浮气躁,心死气竭。

一个人,会透着气质,三五成群会带着气氛,千军万马则显出气势。

气敛于内则为心,心营于表则为气。

怒气冲冲,是心怒了。喜气洋洋,是心喜了。死气沉沉,是心死了。

修身养性,修的是心,养的是气。修的是心的品格,养的是气的定力。

养性就是养气。清新是气,污浊是气,凝聚是气,散乱是气。

气在什么时候最舒畅呢?是在静而空的时候。“空山新雨后”,无比的舒畅。

静而空是世界的初始,老子认为,万物皆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从农耕文明走来的24节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否?

“空山新雨后”,经历涤荡,人心能够找到静而空的状态,也就是平心静气。

静而空,然后能明而敏。心平气和,才能判断正确,分析正确,决策正确。

平心静气,用现代观点来说就是情绪控制。情绪通常只维持几秒,心情可以维持一天,而性情则决定人一辈子。

为了几秒的情绪,用一天来追悔,甚至用一辈子来陪葬的人和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平心静气。平者,稳也。平心,就是让自己的心安稳。不违心,心自稳。

静者,定也。就是情绪来时要先止,先定,冷静下来。这就是有“节”。心平气和,和为贵。

中国人的民族个性,跟这个节字应当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我们做事讲究有理有节,大是大非讲究做人的气节。

当今社会有很对无气节的现象,也有很多无节制的现象,希望我们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