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村笑容,心灵深处的幸福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山村笑容,心灵深处的幸福

——十五年砥砺奋进的郝家湾散记

王俊英 

郝家湾位于金山铺乡北面,是一个背靠北坡的小山村。从2002年张海明当上村支书以来,这个村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五年的时间,对于一个荒山秃岭的山沟来说是短暂的瞬间,对于漫山遍野的荆棘来说是十五度的枯荣,而对于生活在山村的人们来说,却是生命中非同寻常的时光。这十五年,村庄充满了变化与生机,淳朴的农民脸上洋溢着砥砺奋进的豪情和幸福,摆脱了贫困的农民笑了,战胜了疾病的老人笑了,在外面读大学的学生笑了,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笑脸,洋溢在这沟沟洼洼的坡梁上。

2016年这个村整体脱贫,一进村,可以看到一排一排整齐的房屋,新垒的红墙院落,水泥路,休闲广场,活动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子街道整齐干净,规划有序。我们与包村第一书记任俊杰书记一起走街串巷来到村民家——他家孩子叫张俊兰,20多岁的姑娘坐在家里没有工作,脸上满是愁云,任书记了解情况后为她找工作,让她到山西医科大学习护理,因任书记是来自山西医科大消化科的医生,在医院有一定的门路。家长听了能安排工作,高兴得合不拢嘴,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我们又来到脑梗病人康园园家,老人70多岁了, 已经经过两次住院治疗了,行动不灵便,说话含混不清。任书记说:“给她入个低保。”老人忙说:“我已经是低保户了,大队书记知道我困难,早已给我入了低保啦!”任书记问老人还有啥困难?想让老人生活的幸福些。老人感激不尽,握住任书记的手,万分激动,抬头望着年轻的任书记,听到暖心的问候连连感谢党的恩情。我们和任书记深入村里,走访了许多家庭,看到了农民住着舒适的房屋,安静的院落,了解到郝家湾这个村庄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村支书张海明介绍,这是农村“三改一扶”的工作,让农村从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发展,为村庄带来再次的发展机遇。一改小杂粮依托互联网电商推销;二是对传统的林业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拥有200多亩经济林种植,正在规划再一次加大种植范围,目标绿化占到45%;三是对畜牧业的改革,原来人畜同吃同住,存在不少卫生隐患,现在村委带头筹集资金建设集中养殖基地,减少污染;一扶利用光伏发电脱贫致富项目,增加农民收入,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医疗方面,包村任书记把山西医科大职工的活动日定在村里,给村民提供好的医疗条件,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包村第一书记任俊杰书记说,我从小来自农村,感觉现在的农民观念正在日益变化,他们对政策的了解很深,思路扩宽了,村里风气正了,没有难缠刁民。特别是张海明书记海峰农牧场的种植,改变地域种植结构,由低产到高产的转变,由经验种植到科技种植的转变;股份制白水杏园种植,经济林的覆盖加大,并通过经济树木的种植栽培,举办采摘活动等,这里承载了农村人的梦想和希望,成为农村圆梦者的福地。

苦难的记忆

张海明书记说:“以前,这里是金山铺乡最落后的一个村,过去留给郝家湾村人太多的无奈和灾难性的记忆。”“郝家湾村土地贫瘠,历史上最高产量12万斤,包括山药和油料。1965年村里几百多人都走光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活在这里呢?土地少,干旱,缺水,1966年有四户人家没出去乞讨,其余的都四处讨饭,村里人受尽了饥饿的折磨。历史上最大的灾年是2001年,遭遇严重干旱,全村16亩地,包括南河汇的5亩地,这年,全村粮食没突破2000斤。”在2002年底,粮油国税完不成,干部集体辞职。

做个幸福的农民

在外干个体的张海明回到村里,有人推举他当干部,有群众不解地问他,你一个人能收拾起这个烂摊子吗?他很有信心地说:我首先找原因,是什么情况制约村里不能发展?然后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事情,一定能把村里治理好。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水,离不开规模经营,不从根本上治理,很难解决制约土地规模经营问题。过去村里人为找水也遭受过许多波折,在1976年,村南那一湾河地,一共1400亩的造田引水工程因为资金短缺半途而废。张海明说:2002年我当上干部以后,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分析穷困的原因,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是郝家湾村最好的规定。300多人的村子开会,每次开会每户至少来一人,民主商议,集体商讨,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展开土地普查确权登记,分析土地承包关系。随着村里制度的好转,在外流动人口逐渐回村,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越来越多的经营模式使种地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土地经营的要求越来越大,张海明意识到,他村里几十亩土地的耕种远远不够需求,他自己就想办法扩大土地规模,整治河滩,提高农村粮食收益。

 2003年,张海明开始治理河滩,400亩荒地推沙,垫土,改造良田。当年修滹沱河引水主渠1千米,支渠4千米,水地整楞1000条;2004年修护河地大坝1千米;2005年,在滹沱河上修筑石坝引水,修建闸门一处,筑水堡一处;2007年石砌护河地坝1千米,2003年到2013年之间共打深井5眼,2012年开发沙滩良田265亩,村里一共新增土地400亩,2012危窑改造50户,2014年,危房改造10户。做这么多事情,可是资金短缺,他就跑门路,找熟人,借贷资金,把国家拨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基础建设。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尽自己的能力为村里办实事,他个人办起了农场,他说:壮大自己,帮扶他人,发展农村。2009年开辟新道,村委会上没通过,他自己出钱修路。他的思路是:自己挣钱,为乡村做好事,做公益事情。

荒沟开发,种植经济园林是村里的又一大特色,2006年西沟栽种白水杏2000株;2008年,村西沟建白水杏基地一处,种植白水杏5000株;2012年,西沟平整地,种白水杏200株。处于落后的山村,开始种植园林资金是个大问题,村支书张海明想办法集股份,一共筹集起12家股份,采取“有钱出钱,没钱投工”的办法,看护林管理的四分之二,村里大队四分之一,提供苗木的四分之一,以后每年按这种方法分红。近几年逐渐淘汰了几户以后,剩下来的三两户稳定下来,每年出售杏儿,桃儿、梨儿等,今年又种植了“玉露香梨”新品种,人均一亩干果林,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郝家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村里共300多人,在村人口240多人,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村里,2016年精准扶贫全村脱贫。郝家湾的致富发展,利用当地资源、地理优势,发展了农村经济。

小小的郝家湾山村在张海明书记的带领下面貌改善了,农民脸上有了幸福的笑容。大家告别了贫困,走在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河滩治理,荒坡利用,土地资源,不同利用,农村劳动力有了依托。张海明说:利益真正捆绑到一块,全体村民才会更加关心村里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会更高,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了。

建立海峰农场

村南一河滩治理好以后,张海民建起了“海峰农场”,引进新技术种植,请来山西农大科学院院长姚满盛等技术员,每年亲自来指导实验田,谷子、玉米等作物采用新品种种植。农场春天有播种机、秋收有收割机等,不用化肥,实行有机肥种植,使用对人体有益的发酵肥种植,从春种到秋收全程监控。春季为秋天定产量,按肥料测土配方,专家来了化验土地,根据土质配肥,缺多少磷、钾、氮,补多少肥料,科学种田。富硒谷子,每年开花喷一次硒,拔谷穗喷一次硒,富硒谷子进入超市,价格能卖到一斤六、七元。杂谷,5号,6号,10号,12号,亩产能够达到1000斤。张海明说:“海峰农牧场”是从2002年办起,几经失败后到2008年才趋于成功。农场从开始的400亩地增加到现在的2600多亩地,玉米种植1400多亩,谷子种植1000多亩。在最开始的时候农场种药材、蔬菜,全部赔了。后来种植红萝卜、中药材,又一次打了水漂,原因是卖出去了没有把钱要回来。后来实行科技种植,邀请省农大的教授专家来指导,经过三年时间的不断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今年,农场种植的2号玉米,大丰30,先玉335,获得了丰收。我们去的时候,正当秋季,收割玉米的机器在田间忙碌,一车车金灿灿的玉米棒倒进卡车里,全部施行机械化作业。这边机器收割玉米,另一边机器深耕土地,新翻的泥土黝黑,抓一把潮湿粘手,这让人想起诗人艾青的诗句:“我为什么流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那些收割机后面,是厂里雇佣的劳动人员拿着口袋在地里拾捡丢掉的玉米,这样直接为临近几个村的人们增加一定的收入。我们走进农场大院,黄灿灿的玉米棒堆积成山,金黄的谷子堆满了厂房,院子里连绵成山的粮食,可是看不到几个劳动人员,几乎都是机器操作,告别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人们脸上都是喜滋滋的。伴随着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启,新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理念也在村支书张海明心里生了根。精神的安放,文化的丰盈,都让农村的发展成果更加持续稳定,而那一张张扬起的幸福笑脸,正预示着新时代的农耕文明在郝家湾的灿烂绽放。

跨过贫穷,越过艰难,同全县农民一同抵达复兴梦想的彼岸。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美好的未来值得所有人期待并付诸努力。这一点,张海明率先做到了,张海明在2005年就被山西省农业厅授予“全省种粮状元”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三晋杰出村官”,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2013年被忻州市农村工作领导组授予“种植大户”,2015年,当选为山西省杂粮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16年获得第二届“山西省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领军人”。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曾经贫苦的郝家湾村民正行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作者系繁峙二中教师,省作协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