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子心声丨老屋轶事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日来,不知何故,心绪颇不宁静的我,又怀念起我们家的老屋,怀念当年在老屋里生活过的日子。

我的祖籍是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乡骆驼湾大队朱辛塔村,据说现在那里是青山绿水,修建成了旅游胜地,可在过去,那里可是穷山恶水,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我的大姑姑嫁到了繁峙县兴旺庄村后,奶奶听说繁峙这边生存条件比朱辛塔好,于是全家八口人,迁到了兴旺庄,在村后的土坡下挖了三间窑洞,成了他们幸福的“窝”。

爷爷奶奶从河北迁过来时,没带几件生活用品。不过,他们有办法,没有筷子,便从树上砍了几根树枝,削了皮,修理光滑,算作筷子;没有盛粮的瓮,便用大姑父给的盛水的粗瓷大瓮反扣倒,从外面糊上泥巴,捏出几个泥瓮;没有放衣服的柜子,便在平地上堆上一个土堆子,用水泥、沙子做了一个大大的水泥箱子,加上盖子,用来放衣服;没有水瓢,奶奶便把“飘葫芦“一切两半,水瓢便有了;冬天,没有炉子,爷爷用搪瓷盆作模子,捏制出一个泥盆,里面放上木炭,柴火,屋子暖了……

▲图文无关

孩子们慢慢都长大了,儿子们到了成家的年龄,但是家徒四壁,怎么娶?奶奶有办法!奶奶连攒带借凑了一点钱,买了一头母猪崽子,然后剩汤剩饭的把小母猪喂大,小母猪长大后,就一窝接着一窝的生小猪。奶奶用卖小猪的钱,给三个儿子娶了三房媳妇。村里的乡邻们都诙谐的称呼王家的媳妇是“小猪媳妇”。

后来,我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世上,并慢慢的长大了。幼时的我总喜欢往奶奶家跑,去吃奶奶从河北老家带回来的芝麻饼、红薯干,甚至还吃过榆皮面。榆皮面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食物,为了填饱肚子,爷爷就找到一些老榆树的根,剥了皮,用石磨压碎,晒干,磨成粉,然后做成榆皮面。不过,我只吃过一次,却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我上小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做,拔腿跑到奶奶家,找三姑姑。那会儿三姑姑还未出嫁,她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拉风匣做饭,一边教我做作业。二姑姑和三姑姑都相继出嫁后,老屋里只剩下爷爷奶奶。一有空,我们几个小兄弟就会跑到老屋了,陪爷爷奶奶打纸牌,搓玩小麻将。

▲图文无关

老屋伴随了我的成长,留下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童年往事。可时光不待人,在我就读初一的时候,亲爱的奶奶甩下我们走了,我读初三的时候,爷爷也去了。老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在常年游走于京城的我,总怯步于京城的房价,对于北漂一族,在北京购房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每每因各种原因搬迁居所的时候,就会回忆起老屋曾经的安逸,虽是土窑几间,却怡然自得。

老屋,我童年的摇篮,儿时的天堂。

作者简介:王鹏,繁峙县作家协会会员,忻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