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乡小店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故乡故事

我的家乡小店 

文/孙俊如

我的家乡小店村,是隶属于大营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大营镇正东大约四公里,在繁峙县境内是一个相对平坦的村子,是大营川重要的组成部分,村南一两公里就是绵延起伏的憨山山脉,东部五公里左右为泰戏山,把南面的憨山和最北面的恒山连成一体,形成繁峙县的东部屏障

村南是巍峨的憨山

泰戏山的山脚下为滹沱河的发源地我国最早地地理专著《山海经·北山经》对泰戏山就有明确的记载“(空桑山)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虖沱之水出焉”。《元和志》中记载泰戏山又名武夫山,《寰宇记》中又称平山,《通志》中称泰戏为大孤山,其东又有小孤山。

据繁峙文化名人李宏如先生在《谈谈古今泰戏山与滹沱源》一文中考证:“泰戏山即小孤山。这里的小孤山,指孤山村附近之孤山。大孤山,指今东淤地村附近之孤山。”并进一步指出“东淤地附近之孤山与孤山村附近之孤山是泰戏山,两山之间为滹沱河的发源地。横涧乡共有三座孤山,从东往西,分别是东淤地村附近的大孤山、横涧村东北的孤山,孤山村东之小孤山。这三座孤山都在滹沱河的发源地,都属泰戏山系。小孤山位于孤山村东,前所村西,山顶西端有明筑烽火台,山之东南有1972年建的孤山水库,库容1000立方,近年河水断流,已成干库。

站在小店村,向东眺望,就能看到远处的小孤山上高大的烽火台,村里人们称之为“孤山烟墩”,遥望“孤山烟墩”,若隐若现,苍茫迷蒙。小时候,看了《烽火戏诸侯》的小人书,仿佛周幽王为褒姒点燃的那把烽火狼烟,就是从“孤山烟墩”冒出来的,更增添了“孤山烟墩”神秘感。以后,又知道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离村不远的泰戏山脉,眼前又闪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抗日战场面。著名的“孤山晚照”说的就是小孤山。小孤山四周平坦,“孤山”独出。每当日没西山,周围“林岩尽瞑”的时候,唯独它“夕阳犹照”“一峰独青”。论海拔它并不比众山高,然而它独能“晚照”,所以历代称奇。

 村东的小孤山烽火台

小店村西南约两公里处,有一村旧称南窑门,现已改为老泉头,著名的风景名胜“三泉涌洌”就在这里,在大营东南三里以外的蘑菇川前。地下水经此因遇“铺山石”而涌出地面。大泉有“三”,形似品字,又称“品字泉”。周围小泉密布,水草丰满,清泉绿地,堪称胜景。再往西就是东三泉和西三泉两个村。

小店村位于滹沱河南岸,村北就是常年流淌的滹沱河,滹沱河干流横贯县境中部,是子牙河系的最上游,由东向西流入代县,境内全长八十公里。滹沱河干流自大营镇郝家湾至下茹越乡永兴一带形成长二十公里的伏流河,也称“滹沱暗流”。

小店村正北约三公里处,就是齐城村,齐城以西的开阔地带,“卤城滩”,现已建成卤城新村。相传这里是汉和北魏时卤城县故址。城毁多年,但过去在雾雨茫茫时,常可以望见城阁楼台的幻影。所谓“卤城现影”是也。

因此,繁峙十景中的“孤山晚照”、“三泉涌洌”、“滹沱暗流”、“卤城现影”之四景,正好将小店村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围了起来,小店村真可谓汇聚了天地自然之灵气,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小店村南紧临108国道和京原线铁路大动脉,交通相对方便,随着乡村道路逐年改善,尤其是2019年108国道拓宽改造后,交通更加便利。

小店村南

小店村南高北低,旧时的小店村主要分为南村、北村、南伙房、北伙房四个片区,南伙房紧临108国道北侧,原来有两三户人口,经营油坊,好多年以前已搬到南村居住了,北伙房现在有零星的一两户人家,因此现在的小店村主要以南村和北村两块聚居地为主,南村地势较高,海拔大约为1100米左右。

李宏如先生在《谈谈古今泰戏山与滹沱源》一文中指出:现在滹沱河的发源地转移至孤山村至小店村之间,因为这一带还有些湿地,除小店村东北有泉名曰“落栅”外,沿河渗出涓涓细流,汇成宽约二尺,深不盈尺的一“渠”小水,一直流到中虎峪村。”李宏如先生说的小店村东北,就是北伙房,那里有一汪清泉,小时候常在“落栅”泉边的河槽里捞小虾和泥鳅。

小店村的起源和建成与大营镇的发展息息相关。据《大营村志》记载,大营的历史始于明朝元年,元朝是一个极其腐败的社会,朱元璋起义后建立大明,并派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上,将元军赶出关外。常遇春的一支劲旅在繁峙县东部扎大营,并在其东南五里、正东十五里、东北十里分别设左所、前所、后所,以竹柏口、大寨口、平刑岭、团城口、太安岭口、葫芦口、凌云口为守兵总军营,以应前线战事。之后,军队在大营周围挖沟为壕,筑土为墙,墙外甃砖,以为堡垒。大营堡就这样诞生了。

明正德年间,朝廷开始修长城,平刑岭上建关,关内筑城,自从在平刑岭、团城口修筑关口和城堡之后,大营堡的军事地位逐渐被取而代之。大营随之成为一个民居中心,并逐步发展为闻名遐迩的晋东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素有“五路七县旱码头”之美誉,堪称“滹源通衢”、“晋商一脉”。

小店村也大致在这个年代建村,小店村原是大营通往平型关驿道边的一处小店,主要经营饭店和住宿,接待从不同地方到大营做生意的商人们据传,开店的老板绰号“二丫头”,店铺的位置就是现在村委会的位置,小店村也因此而得名。随着明代的大量移民,从山西洪洞一带的先人们陆续迁往此地聚居,小店村最鼎盛的时期,村内大约居住有600多人。2017年冬天,我编制《小店孙氏族谱》时,研究推断,小店孙氏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从富家堡村(现在已并入云雾峪村)搬迁到相对平坦的小店村居住的。

小时候,村里的小学还是有不少学生的,最多的时候达到七八十人,那个时候好几个年级是混杂在一起上课的,每到冬天,值日生很早就起床了,自己带柴火去生火炉子,起初是坐在炕上念书,三个人一张桌子,后来才拆除了土炕,换成每人一张桌子和一个板凳,条件在逐年好转。然而学生却在逐年减少,再后来国家体委在村里捐资建立了奥林匹克希望小学,但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最后还是难逃关闭的命运,原来的学校成了现在村委会办公的场所。现在,依然十分怀念我的小学母校小学时期,虽然条件简陋,生活困难,但是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知识,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每当回村的时候,尽管学校人去室空,但我总是要去学校看一看,重温童年美好的记忆。

小店村委会(学校旧址)

夏天,每到星期天或寒暑假期间,我就成了一个标准的放牛娃,放牛期间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那时候南面的最远处能走到憨山脚下(小时候叫“南坡”),北面最远处走到大亩湾、水草湾和黑崖湾。一根放牛鞭子、一个小板凳和一本书是我放牛生活的标配,边放牛边读书是童年最大的乐趣,只可惜那个时候除了教材,基本无书可读,可读的书就是小人书,还有唯一的一本《杨家将》也只有上册,翻阅了无数次,以至于每到冬天家闲季节,一大群家人长辈和同辈们围着我,听我讲《杨家将》的忠烈与悲情故事,再后来读了繁体字的《说唐》和《今古奇观》。

小时候,小店村的冬天是极冷的,在河槽上行走和滑自制的冰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每年的冬天最大的期盼就是吃杀猪菜,猪头肉、猪肝、猪肠子、猪耳朵总要要吃很长的一段时间,临近年根就帮父亲卖猪肉,收钱和记账,那个时候家养的猪肉每斤只卖两块钱,但还是有人一时拿不出钱来,要等到年后才能付清。

大营的风是出了名的大,古语云“天下十三省,大营总风筒”,小店村的风更是尤其的大,因为小店村一带正对着雁门关的豁口,再往南或往北三五里的地方风力就减弱了不少。每到冬天,风的威力是绝对没有任何松懈和含糊的,直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到晚上外面的风吹的糊窗纸呜呜乱叫,树枝柴草刮的稀里哗啦,睡在炕上,感觉土炕也随狂风一起摇动,真正的地动炕摇,凌晨的时候脑门发凉,总能把人冻醒,这样的风一直要持续刮到第二年的四五月间。在村里过冬天,最痛苦的莫过于上厕所了上厕所前一定要拿出坚定的勇气才能解开裤子,好不容易蹲下了,又感觉厕所的风是直往上吹的,解决了问题后,快要把屁股都冻僵了,提起裤子大步流星奔回家里,热过身子才能系好腰带,真的是十分痛苦和尴尬。也许有人说我矫情,但是无论如何,小店村冬天的风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既改造了环境,又大大抑制了风沙。但是家乡的风还是很大的,这给风能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现在村里漫山遍野的都安装了风力发电装置,据说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机组,在风力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一小时就可发2千度电。照这样计算,一台风电机如果一天只工作12小时,便可发电2万4千度电,产生的经济效益真是十分可观。现在,城市的冬天雾霾总是很多,尽管人们花了很大力气治理,但在无风的日子,治理效果却并不佳。每当这时,又常常怀念起村里的风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就去砂河上了初中,从那以后回村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对小店村的记忆也大多停留在美好的童年,现在父母已经相继离世,回村的日子也越发是有数的,但对小店村依然充满了美好的眷恋。

去年年底,在新闻上看到小店村被列为并通过了2020年山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立项评审,政府部门加大对小店村的建设投资力度和支持力度,最后,祝愿小店村建设的越来越好,越来越靓丽!

 2020年85于娄烦

超过13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马逢青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