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可能是一篇很多人不爱看的文章

 新用户48533353 2021-03-06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5分钟

这可能是一篇很多人不爱看的文章


文/晏凌羊

我号粉丝,特别喜欢看八卦,哈哈。

从发文后几个小时的阅读数,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如果我头条写的是社会议题,而次条是八卦文,那就更是对比明显……

要是哪天写职场文,那就更是惨淡……

昨天,我还接受了一个朋友的灵魂拷问:为啥你号粉丝那么喜欢看八卦呢?有些文章写得一般般,但如果取一个很八卦的标题,比如《我怀了姐夫的孩子》之类的,阅读量就能狂飙直上。一旦你写稍有点阅读门槛的,比如写黄庭坚,阅读量就很惨淡。

我回答: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写得不好,也可能八卦是人的天性吧?哈哈哈哈哈哈,我也爱看八卦。

而且,有些评论真是看得人想当场去世。

我批评人们关于“男的多偶就是风流,女的多偶就是公交车”的“双标”评价,一粉丝回复我:你怎么可以用“公交车”来形容女人呢?我以前挺崇拜你,但今天挺反感和鄙视你的。

我:???!!!

转载了好友写的一篇关于杨振宁的个人成就和个人奋斗的文章,标题上已经标明了“不谈翁帆”,一粉丝在后台发问:你这啰啰嗦嗦掰扯了半天,却没具体说杨振宁和翁帆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厚,真是离题万里。

我:??!!!

在某篇文章里倡导了一句“少上网,多看书,然后,尽量多挣钱”,接着我被一家庭主妇骂了。

她说:“你考虑过我们家庭主妇的感受吗?你说这种话真是何不食肉糜!为什么对家庭主妇有那么多要求呢?我们就对家庭没贡献吗?我们做了那么多家务,你还让我们出去挣钱!你作为一个粉丝量有点多的公众人物,说这种话不需要负责任的吗?”

我:??!!!

有时候,我也会写一些金庸小说中人物的点评,也会遇到一些人来抬杠,但掰扯半天,你会发现自己和他们聊的不是同一个赵敏和周芷若。我聊原著,而且一开始就说了是原著,但他们聊的是被改编过的电视剧。

有个电视剧版本中的苗若兰,还是间接害死程紫衣的人(影视剧的设定是——能救活程紫衣的七星海棠只能用灌溉,但苗若兰用了水,花儿就死了,程紫衣也没救了)

于正版的《笑傲江湖》,东方不败不搞基了,而是变成了女的,而任盈盈则成为了绿茶婊……这些,都与原著相去甚远。

金庸的原著又有好几个版本(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电视剧更是被改编得五花八门。人类多孤独啊,能与自己聊得来的人,其实好少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很珍惜那些愿意看一些稍微有点阅读门槛的文章的读者。而且,有的读者写的留言比文章还要好,我很喜欢看他们的留言。

而今天这篇,注定是一篇不大受欢迎的文章,我也很任性地给它取了一个很任性的标题——因为它讲的是我最感兴趣的历史。

前段时间我不是连啃了21本史书嘛,看这些史书的过程中,其实我有蛮多感想的,也随手记录了一些。

今天,我很想把这些感想分享给大家,可能会有点零散,也只是一家之言。你若觉得有所乐、有所得、有所悟,那也算是我的造化了。

 01 

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打仗厉害的,几乎都是北方;发展经济厉害的,几乎都是南方。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往往是先北后南。一个政权只要能统一了北方,南方早晚都是囊中之物。纵观中国古代战争,也是北方的胜率较多。

战国时期秦灭楚,三国时期西晋灭东吴,再往后隋灭陈,元灭南宋,清灭南明等。大多数时候,南方政权想要北伐,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比如,三国时期蜀国打魏国,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北伐次数更多,但以失败居多。

朱元璋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一次北伐,算是少有的成功案例。

关于这一点,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早就在《史记》中下了一个定论:夫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如果交战双方都是汉族政权,则南北胜率差不多,但如果交战双方一方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另一方是汉族政权,则明显是北方胜率高。

从地理层面分析,南方不经打的原因可能真跟地理位置有关。


从北往南打,是压着打。北方地形一马平川,召集兵马、运输物资比较方便,可以步步为营。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和,兵将们可以轻装上阵。

南方的防线,就是一条长江,一旦长江失守,南方就沦陷了。当年解放军打南京,也是越过了长江就没啥阻力了。

如果是从南往北打,就不一样了。每往前打一点,都会遇到一个地理阻碍
(我国山脉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分布,是横式的山脉)。越往北打,天气越冷,后勤很可能跟不上。加之北方产马,步兵对骑兵,很难取胜。

明太祖打北方政权,也没有直线往北方打,而是先取道山东,再从东往西打。

客观来说,经济强,那么军事实力大概率上会变强。以前南方是比北方穷一点的,但到宋朝以后情况就改变很多了。

从主观层面讲,越是富裕一点点的地区的人民,就越渴望和平,越害怕战争(最典型的数宋朝。以至于南方人民可能已经形成一种心理惯性,哪怕南方也民不聊生了,人民骨子里还是厌恶战争)

到了非战时期,南方人更是卯着劲儿去发展经济,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北方则倾向于搞政治……我感觉,如果新中国把首都建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北方现在可能更难啊。

 02 

因工作关系,最近一直在重温和研究dang史。

任何一项伟业,创业初期的故事总是最动人。

一大召开时,他们找了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面摆了麻将桌和酒菜,还找女同志扮演歌女,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六大召开地点,是在更安全的莫斯科,少数代表乘船,绝大多数代表走陆路。他们从黑龙江出境。离开哈尔滨时,每人领了一根折断的火柴棍作为接头的信物。到满洲里下车后,由苏联人驾驶标有"67"和"69"号码的两辆马车负责接送。来人只要交上火柴棍,不必说话就可以上车。然后,再换乘火车,整整坐7天车才到莫斯科,再由马套车送到开会的地方。

五次反围剿的故事,更是动人。湘江血战,43师陈树湘,被俘虏之后拒不投降,从肚子里把肠子拉出来,想扯断肠子自杀,但他没扯断,后来是用牙咬断的。

之后的长征,更是绝处逢生。

对了,我要很没出息地说一句:上学时,学到1921-1966年期间的D史,我热泪盈眶。后来因工作关系,我开始深入研究D史,又多次看得眼泪婆娑。

这个历史阶段的D,是极其可爱和可敬的。在这一历史时期,D拥有那么多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聪明人和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傻人”。它的抗挫折能力、纠错能力极强,像是石头缝中长出来的青竹,给点土壤、水分就能扎根、绵延出去,直到最后成为一片灭不掉的竹海。

最难得的,当然不是这种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是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D保持着极大的克制,
对权力、财富、光环等等“好东西”的享用克制。

这,其实比夺取胜利更为难得。

当然,我也不会因此就觉得国民党和老蒋就是草包。如果不预先设定政治立场,单纯把国共的合作与斗争当成是故事来看,你会觉得:GMD败走台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运不济、脱离群众土壤以及积弊过重。

论屌丝逆袭,没几家政权能跟党PK。

为何创业故事比守业故事更动人?大概是因为前者拼的是生存,后者拼的只是发展。

生存的反面,是死亡
(不是灭亡)

人也好,团队也罢,在死亡的压力下,最能奋起。

历朝历代,都是创业史比守业史更具可看性。就连GMD的创业史,也是如此。

夺取政权成功后,没格局的创业团队快速腐化,有格局的创业团队几乎都会迎来一个盛世。普通人如果刚好能投胎到这个历史阶段,就是三生有幸。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D是一个创业团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而D的领袖是一个人,有缺点也有优点的人。你可以把D当成是一家公司,这公司里有干部也有员工。干部和团队是两回事,不能混在一起说的。

 03 

陈胜吴广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几乎奠定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基调,也让统治者心存恐惧和敬畏。


恐惧者,实施暴政,试图吓退敢造反的人。敬畏者,实施仁政,试图用给别人活路的方式巩固自己的荣华富贵。

中世纪的欧洲就不同了,他们长期生活在“神”的统治下,宗教力量根深蒂固,动不动就怕遭受“神”的处罚。感觉他们的政权,一直“活”在宗教力量的阴影之中。

像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一个国王或女王挂了,其他人也不敢做王,而是跑去找国王原先的亲戚当王位的继承者。也就是这样,整个欧洲几乎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

在这种文化土壤的影响下,不把神的授意放在眼里的、敢于独裁的人,就成为了霸主。早期古罗马帝国的凯撒、屋大维是如此,后期的拿破仑也是如此。

长期政教不分离,给欧洲带来了长时间的纷争和混乱。中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挺好,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皇权大于宗教。“一个皇朝不行了,灭了它再建”,也就成为常态。

 04 

人们讲到金字塔,有一种说法是:古人造不出来那么宏伟的工程,可能是外星人建的。

可在我看来,只要够残暴,没有什么不可能。

事实上,
人类几大建筑奇迹,都是暴君搞出来的。长城、兵马俑、京杭大运河、吴哥窟、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莫不如此。

一块石头,十个人搬不动,那就动用一百人。一个宫殿,一年建不好,那就建二十年……只要够残暴,啥建筑奇迹人类都能搞出来。

只不过,随着人类从低阶文明发展到高阶文明,统治者慢慢开始变聪明,意识到横征暴敛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这才开始变得爱惜民力……

再者,统治者的审美也开始发生了改变,从原先一味追求“大”变为追求“美”,对艺术家的需求比对民工的需求大。

巴黎圣母院就建得比积木式的埃及金字塔好看。

so,越到近现代,纯依赖人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才变得越来越少。

有时候,人类历史上各式各样的建筑奇迹,真是拿自己覆亡为代价,为后世造福。

秦朝横征暴敛、举全国之力修建长城,为后世抗击匈奴提供了设施上的便利。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运河沿用了千年。但秦朝、隋朝搞这些大工程,动用的物力、财力、人力空前,间接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整部历史,也是一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史。先人修建了那么多名胜古迹,不也成为了今人的旅游资源了嘛。

 05 

人类蒙昧过、愚蠢过,但整体是在向更高阶的文明迈进的。

看中国历史,我感觉是如此。
看世界历史,也是如此。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统治者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越变越聪明。

中国明清朝逐渐跑在世界潮流的后面,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统治者不聪明,而是历史包袱过重、参照样本太少
(只有条件看看古人,没太多条件放眼望望世界)

日本、美国崛起,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历史包袱轻。尤其美国,一诞生就已经踩在了人类文明的肩膀上,成为后起之秀。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善后方式,也截然不同。

一战后,人们的善后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战败方割地赔款”,战败方丝毫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战败了才会有此下场,结果,间接地引发了死伤无数、对世界破坏巨大的二战。

到了二战,美国强力介入。战后经历了漫长的审判和重建过程,给战犯面对自己的恶行和良心的机会,给战败国重建经济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从曾经投放核武器以期早日结束二战到现在的“核武器只变成一股威慑力量”,
人类其实一直在反思,在竭尽全力保护人类的文明的成果。

这中间,会有些恶人利用部分人类的蒙昧和愚蠢开历史倒车,但很快会有另外一些有智慧的人纠偏,让人类朝着更光明开阔的地方走去。

看历史,我觉得人类基本上是按“前进三步倒退两步”的规律在向前发展的。


历史“进三步,退两步”的原因,是因为引领历史潮流的聪明人需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去说服、搞定、消灭那些明明很傻逼却以为自己聪明和正确的、拖后腿的傻逼。

但是,总体上,人类是在向前前进的。


刘慈欣写《三体》,对人类的人性是很悲观的,人类最终会死于自己的愚蠢。可我对人类的人性持乐观态度。我相信人类有一天会集体灭亡,就像恐龙一样,但我觉得导致人类灭亡的可能是不可抗力,而不是人类自身。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每次讲到历史或者其他知识,老有人让我推荐书单。

说真的,这确实让我感到有点为难,因为我确实不知道推荐一本什么书能让你在短期内掌握这些知识并产生专属于你自己的读后感。

就拿D史来说,我从小学开始就有接触了。家里有几本课外书,我就拿来乱看。

到了初高中时代,我们开始历史课,粗略地学了一些。那时候,我对历史的兴趣很浓厚,就跑去找各种课外书看。

上了大学,又零零散散借阅了一批史书,其中当然也包括D史。

在体制内工作十几年,陆陆续续也有接触相关知识。

现在因工作关系,又开启系统性的D史研究。

这期间,如果看到有讲历史的视频节目、音频节目、板报或展览内容什么的,我也会多留意一下。

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知识和观点是在看哪本书或哪几本书的过程中形成的,就像是我从出生吃那么多顿饭,却不知道到底是哪几顿饭给我带来了我身体所需的营养。

如果你看到我长得白白胖胖,就希望我能给你开几个菜单.....那我真不知道怎么开,至多只能告诉你哪顿饭我吃得比较难忘。

而且,我发现一个问题:那些一直找人要书单的人,往往最后不会去找书看。即使找了相关的书,可能也不会去看,或者没毅力看完。而那些真想多学点知识的人,一般会马上行动,早就找来书看起来了。

我自己也算是在推荐书单方面吃过亏的。

好端端推荐几本书,有人说我就是想赚提成,可是,做书成本那么高,一本书的赚头才多少,给到推广人的提成又能有几毛钱?

还有的人,因为自己知识积淀不够,有些书读起来如在云里雾里,TA看不大懂,就把这种愤怒转向我,说我推荐的都是垃圾书。

老早以前,一个网友说TA对埃及艳后感兴趣,我就给TA推荐了那部差点让20世纪福克斯公司倒闭的电影《埃及艳后》(伊丽莎白·泰勒主演),可后来我被对方骂惨了,因为TA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可能是TA对古罗马帝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历史零了解。

以后,我可能会陆陆续续给大家推荐一些入门级的书,但如果你觉得不好看,可千万别骂我。

不过,近期想先给大家推这一本(之前也推过,只在有优惠的时候给大家推,优惠只剩下两天了)。

我每天带孩子读六页,每次孩子刚有点阅读疲劳感,就会出现一个手绘长图给她提神,她的兴趣又来了。史实部分配有大量插图,让你感觉像在逛博物馆。最关键是,我觉得它的考据比较扎实。

我一开始也觉得有点小贵,但后来拿到书以后看到那些手绘图,竟觉得有点感动:画完这些,得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啊,太不容易了。

很多人买了书,但要么不看,要么看不下去,让买书的钱都打了水漂,书放在家里还占地方,但这套手绘中国史,我大力推荐。力荐的原因是,大人小孩都愿意看且能坚持看完,你的钱不会白花。

它会明确地告诉你,哪些是史实,哪些只是演义。讲述史实时,它的逻辑非常清晰,用词又不晦涩,你很容易看懂。我觉得拿它做孩子的历史启蒙教育书,是非常合适的。读过这套书,以后孩子学历史会轻车熟路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