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书纪年》多处打脸《史记》,真实与否?为何被统治者封禁千年

 天地任逍遥耶 2022-03-31

前言:

史料传承是后人为数不多的可以了解古人历史的途径,所以不论在哪个时代,关于历史的书籍都会被颇受欢迎,其中又尤其以官方著史更加权威、可信。

但是,对于官方史书《竹书纪年》——这样一本春秋时期由晋国史官,又经由战国魏国史官著述的史书的命运则截然不同。它在被发现后不久,便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不许任何人阅读,以致于封禁千年之久,竟渐至失传 。

那么《竹书纪年》为何会惨遭封禁呢?原来,是因为它记载的史事与传统的价值观而言大相径庭,与《史记》等被历朝勘定的史书太过颠覆。《竹书纪年》中到底记录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其中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文章图片1

一、禅让的真相

在历代政权更迭中,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因为它不拘束于血缘,能力为主导因素。

不过在《竹书纪年》中,尧舜之间的政权更迭并不是人人称颂的禅让,而是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流血事件。

文章图片2

在《竹书纪年》中,尧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儿子丹朱。但舜对这个决定不满意,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动了一场政变,将丹朱囚禁起来,自己取而代之。而且据书中记载,舜并不是皇帝的后代,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故意对外宣称是皇帝的后代。

文章图片3

等到晚年时,舜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反倒是禹凭借着出众的能力聚拢了不少人心,于是效仿舜的方式夺取政权。

二、周平王东迁的真相

在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中,周平王是因为镐京被犬戎破坏得太严重,所以才将都城迁到洛邑,由此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

但在《竹书纪年》中,周平王不是因为镐京被破坏才迁都,而是被他的弟弟周携王赶了出来。

文章图片4

当周幽王将公子宜臼废掉后,公子宜臼的姥爷申侯联合犬戎将周幽王杀死。不过申侯没有料到犬戎竟然失去了控制,只能联合附近诸侯一同将犬戎赶出镐京。

犬戎被赶走后,有一个问题来了:谁来当周天子?

申侯自然拥立公子宜臼,可这场叛乱是被其他诸侯联合平息下去的,他们不想立一个已经被废了的太子,而是想扶持公子宜臼的弟弟继位。

文章图片5

或许最后这两方势力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所以二人都在各自的势力拥护下登上王位,公子宜臼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他的弟弟是周携王。

周平王迁都洛邑最大的原因是周携王已经在镐京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逼得周平王不得不另寻安身之地,这才选择将都城定为不远处的洛邑。

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周携王被诸侯所杀,周平王才成为真正的周天子。

文章图片6

至于为什么历史上少有关于周携王的资料,或许是史官也认为周携王是正统,所以记录的大多是周携王的事迹。当周携王被杀后,史官为了避嫌所以将相关的内容销毁。

三、《竹书纪年》的可信度

除了禅位与周平王迁都的真相外,《竹书纪年》中还有许多颠覆认知的记载。那么这本书中记载的资料是否可信呢?这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讨论。

首先从这本书的来历来看,它是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出土于魏国第四代君王魏襄王的陵墓,被一个名唤不准的盗墓贼“光顾”后才出现在世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能被当做君王的陪葬品,很有可能是官方记载的历史。

而且据记载,当时的皇帝司马炎在知悉此事后,便命史官进行翻译、破解,如是整理出了75篇合计10万字以上的《竹书纪年》。这样的官方态度以及修史,显然也从侧面上表示了晋朝对这些典籍的认同。

文章图片7

其次从时间上来看,《竹书纪年》上的史料发生时间更早,这时的史官大都遵循家族继承制度,而且不畏生气,也更敢于将真正的史料记载下来,正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是也。单以时间而论,它成书便是远远早于《史记》的,而且它由于被埋葬于墓葬之中,更是机缘巧合下地躲过了秦朝时的焚书大火。

综合这两点来看,《竹书纪年》似乎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不过这本书毕竟被流传了千年,而且中间有很长时间被遗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容到底是真的还是被后人篡改过的,谁也不敢肯定。

当然,也恰是因为传承中的“得”与“失”,让《竹书纪年》有了今本与古本之别。而今本传为明朝伪造,至于古本则是经朱右曾、王国维等大家考究后的定本。

文章图片8

四、为何被封建统治者封禁

当《竹书纪年》被记录成书后,许多读书人都阅读过这本与众不同的史书。令人疑惑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本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统治者用儒家思想将所有人的造反之心扼杀在萌芽中,而且造反者大都被百姓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代表。

文章图片9

可若是《竹书纪年》被广泛传颂,所有人都会看到禅让之下隐藏的政变,以及各种被放大的人性弱点,很有可能引起大家的反叛心理,不利于统治者控制思想。

小结

在历史学中有一个观点,历史自其发生那刻起,可以被证伪,但却很难被证实。否则,一些帝王将相的床笫之密语,心理之活动也不会有春秋笔法之说了。

而在历史传承中,它依靠的是史学家的记载,是受史学家本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个人好恶影响的。

单以《竹书纪年》与《史记》而论,《史记》被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本史书对于一些事例上基本吻合,可对于禅让、周平王东迁等事例二本史书上却是截然相反的记载。

至于孰优孰劣,单是这一点认知上也受到每个人的不同价值观的影响。退一步讲,如果说《史记》是错讹的,是经由司马迁雕琢的;那么谁又能确保西晋时出土的《竹书纪年》不会被改动呢?

所以说,史家又有“孤证不立”的说法,而对于我们后人而言,也就更需要在综合考究,辅以实物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方才是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