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朝盗出千年奇书,颠覆太多历史观念被封禁,古代史被篡改了吗?

 xqjhr 2022-05-11

西晋太康初年,有一个叫做不准(“不”音通“否”,后文称否准)的盗墓贼,他抱着发财的梦想,挖开了一座战国时期的魏王大墓。

文章图片1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座魏王大墓里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陪葬的财宝,而是一本叫做《竹书纪年》的通史。从此,整个秦汉之前的中国历史,都将因为这本书的重见天日而被颠覆。无数信奉儒家经典的人,都因看了这本书而三观尽毁,信仰崩塌。甚至有不少儒生坚决要求将这本书永久封禁,不许重见天日。

文章图片2

那么,《竹书纪年》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让大家的反应如此激烈呢?

提到秦代的史书,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左丘明的《左传》等书。而随着秦始皇执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大量秦汉以前的古籍古书被付之一炬,因此,这些仅剩的史料就不得不成为了众多史学者们的心中,唯一的“真理”。直到晋朝的一个盗墓贼颠覆了这一切。

文章图片3

西晋太康元年,一个叫做否准的人,正在河南的汲郡徘徊。他已经在此地探出了一个王公贵族的大墓,现在正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准备大发一笔横财。

中国人向来讲究事死如事生,人死了,在下葬时自然也会挑选不少好东西陪葬,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享受。更何况这还是个王公的大墓,否准觉得这里面必然有数不尽的宝藏。

文章图片4

于是,否准选了一个月黑风高的良辰吉日,带着挖掘工具跑到了探查的地点。随着地表的土一点一点地被掀开,否准的心跳也开始不断地加速。

否准确实是个探墓的老手,过了没多久,他就挖进了墓道。荣华富贵就在眼前,否准欣喜若狂,一跃跳进了墓穴之中。

文章图片5

但是落地后的否准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墓道有些漫长,否准进入墓穴之后,手上的火把几乎快燃尽了。

这下否准就有点发慌了,毕竟墓穴漆黑一片,没了火把别说找财宝了,自己出去恐怕都找不到路。

文章图片6

否准四下摸索,惊喜地发现了一把竹简所用的竹片。他当即点燃了竹片,借着火光在墓穴里探查了起来。

不得不说,否准挖的这个墓还真有点东西,里面的贵重陪葬品确实有一点。但是让否准觉得恼怒的是,比起金银财宝,这个墓穴里更多的是一根根竹片,上面刻写着自己看不懂的文字。

文章图片7

否准是个没啥文化的人,他也不知道这些竹片正是古代记事用的竹简。一旦搬运出去,其史学价值不可限量。他只知道自己是来发财的,不是来搞研究的。面前的竹片对于他来说,除了拿来烧火照明以外没有别的用处。

在烧掉了一片又一片珍贵的竹简后,否准意识到这个墓里他已经找不到更多的财宝了。但是翻找了半天只有这么点东西,实在是让否准失望不已。就这样,在把墓穴折腾得乱七八糟之后,否准收拾了自己的“战利品”,扬长而去。

文章图片8

可能是否准离开的时候过于愤怒,竟然连墓穴都忘了填,就这么大大咧咧地把挖开的墓穴摆在了光天化日之下。结果到了第二天,附近的居民出来一看,自然是吓了一跳,赶紧报了官府。

不得不说,当地官府的执法效率确实靠谱,他们得知情况之后,立刻把现场封锁起来,而且没过几天就把否准抓捕归案了。

文章图片9

而官府的长官也确实是饱学之士。他们看到了否准盗走的文物之后,立刻意识到这个墓来头不小。赶到现场之后,官员们被墓穴里的竹简震惊了。他们随即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竹简清理保存了起来。经过盘点,汲郡官员总共从大墓里清点出了数十车竹简,上面所载文字更是有十余万字之多。

文章图片10

得知消息后,晋武帝司马炎十分重视,他立刻命令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组织了一大批学者,前去整理和释读这些竹书。

虽然竹书上的文字是先秦时期所用的篆文,与西晋时使用的隶书、楷书大相径庭,但是所幸,西晋与先秦时期也只有五六百年,相当于当代和明代的年份差距。虽然久远,但并不算完全不可考究,传世的资料也不少。所以荀勖等人在识读竹书方面的进展还是不错的。

文章图片11

至于墓主人的身份,荀勖等人形成了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墓主人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魏安僖王,另一种认为墓主人是魏安僖王的爷爷魏襄王。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竹书基本都是先秦时期的书籍。经历了秦汉战火,先秦古书除了儒家经典已经十不存一,现在能保存下来如此成系统的古书,实在是填补了史学上的一大空白。

文章图片12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苗头不对了。

这些竹书中,有一册书极为不寻常。从识读出来的文字来看,这应该是一本记述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魏国历史的史书。后世将其称呼为《竹书纪年》。但当他们将书中的内容解读出来后,其中的内容却是将他们惊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文章图片13

我们前文提过,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大量先秦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保留下来,晋朝学者能接触的,也只有被儒家承认的史书,如《左传》、《春秋》、《史记》等。

千百年来,无数史学家都将其视为正宗的历史,但是随着《竹书纪年》的问世,这一切都不一样了。《竹书纪年》中记录了一段与主流史书背道而驰的历史,让无数学者三观尽毁。

文章图片14

比如尧舜禹的禅让,在各个儒家学者口中都是千古美谈,尧帝老了干不动了之后,将王位禅让给了舜帝,舜帝后来又禅让给了大禹,可谓是和平交接权力,其乐融融。

然而《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却是,舜帝的位置是通过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帝而得来的,舜帝还不许尧帝的儿子看望自己的父亲。其心肠之冷硬,得位之冷血,与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的篡位者并无二致。

文章图片15

再比如商代名相伊尹。伊尹是商代的开国元勋,而且有非常高的治国才能和道德情操。据说商王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儿子太甲托孤给了伊尹。

而太甲这个人穷奢极欲,治国十分荒唐。伊尹就把太甲流放掉,自己摄政。过了几年后,太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伊尹,发誓要改过自新。伊尹原谅了太甲,于是重新把王位还给了他,自己继续做宰相。

文章图片16

这段故事经常被儒家歌颂,并且把伊尹忠心事主,不恋权势,及时还政的事迹当做人臣的典范。

但是在《竹书纪年》里,这段故事可就大相径庭了。

《竹书》里,故事的前半段跟儒家宣传得差不多,但是从伊尹流放太甲开始就不对味了。说是伊尹赶走太甲后,自己就篡位称了王。几年后,太甲潜回了首都,杀死了伊尹,才把王位夺了回来。从《竹书》的描述来看,伊尹太甲的故事哪里是一段贤臣明主的千古佳话,分明是一幕血淋淋的宫廷斗争。

文章图片17

这连着两个“史料”,可谓是对儒家宣扬的“君君臣臣”那一套榜样事迹,极尽嘲讽之能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晋时期,很多儒家学士对于这本古书都极为恐慌,将其严词斥责为“伪书”,并且要求将这本书永远封禁,不得继续流传。

不过他们的说法也确实很有道理:《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可谓是闻所未闻,翻遍史书,基本找不出第二个能作证的说法来,很有可能是哪个人瞎编乱造出来的。

文章图片18

那么,《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都是孤证吗?其实并不是。

比如“共和行政”这一事件。根据《史记》等书记载,西周时,周厉王执行高压统治,引发了国人的不满,将周厉王赶走。

而周厉王下台之后,王位空缺,总得有个说话的人。于是他们推举了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

文章图片19

但是《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却是,周厉王出逃后,周朝由一个叫“共伯和”的人执政,“共和”一词不是个状态,而只是个单纯的人名。

这一说法虽然与我们所认知的主流历史大相径庭,但是却能佐证《汉书·地理志》中孟康的注释。

文章图片20

此外,还有西周灭亡后,根据《史记》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阳,成立了东周政权。而《竹书》中却补充了一段历史,那就是当时的西周不止有一个周平王,还有一个“周携王”同样建立了政权,与周平王分庭抗礼,所以当时的东周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场面,后来周携王被周平王攻灭,周朝才恢复统一。

文章图片21

这一段历史虽然在《左传》、《尚书》等史书中有隐约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被写《史记》的司马迁采信,因此多年以来也不为人所知。现在《竹书纪年》这本年代比《史记》还早的史料,也记载了这段史事,从此东周二王并立的说法便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文章图片22

《竹书纪年》并没有完全留存于后世。毕竟这是一本西晋时期发现的古书,经过上千年的战乱,竹简原件早已不存,译本也早已散佚。我们至今能看到的《竹书纪年》,主要是根据历代的层层传抄和考据得来,早就不知道倒了多少回手,因此可信度是十分存疑的。

文章图片23

但是对于现代历史学来说,将考古成果结合起来作证史书,是最为靠谱的手段。比如《竹书》记载的伊尹的故事,就和殷墟甲骨文被释读出的内容不太一样。根据甲骨文记载,伊尹在商代极受重视和崇敬,而且死后哀荣不断,实在不像是个谋权篡位者。因此大家普遍更愿意相信,伊尹确实是个好人。

文章图片24

但《竹书》也有说对了的地方。比如商代有个庙号中宗的国王,《史记》中记载他的名字是太戊,而《竹书》则记载他叫祖乙。后来甲骨文里的一句“中宗祖乙”,一举帮助《竹书纪年》在史料可靠度上扳回了一城。

文章图片25

《竹书纪年》作为目前唯一一本从秦汉战火中保存下来的先秦通史,弥补了不少史料的空白,其价值不可估量。而对于历史学的研究,终究还是离不开考古资料的佐证才能下定论的。在更详细的考古资料被发掘出来之前,《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正统史书的争斗,恐怕还会进行下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