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晓娟:头 七 忆 母

 一床书759 2021-03-06

春寒料峭,行走在冷冷的寒风中,寒风侵肌,寒心酸鼻,今天是母亲去世的头七,我们一行人一起朝着墓地出发,想起母亲我一路上又忍不住地大声哭喊着。
回忆起母亲最后一次来到我家时的情形,那是农历的九月十九号,第二天就是她的生辰,因为我工作忙,就给打电话让母亲来白水提前过生日,并去医院再检查一下。那时候她已经病入膏肓,我们一家人浑然不知,她又瘦又小竟然扛着一蛇皮袋子的红薯来了,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我去教育局交了份文件就打电话让她跟我一起去医院看病,完了在外面吃顿饭,在街上转转买些礼物。她说快一年时间没见外孙女了,非要在家里等着我女儿回来,一边陪我儿子玩,一边和婆婆包饺子吃,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二百块钱,这样一个早晨的宝贵时间就过去了。
 等我见到母亲时已经下午一点了,过了空腹检查的时间,我只好陪母亲在商场逛逛,她什么都不要,在我的再三央求下才勉强买了一双短靴。刚买完靴子,爱人就打电话说他们父女俩肚子疼的受不了,让我给女儿送个暖手宝回家暖暖肚子,我们娘俩就去超市买了暖手宝。我让母亲在家里住一晚,第二天早晨再去医院检查一下,母亲感觉多有不便,再加上我有工作要忙,不想添麻烦,就坚持要回家。我左右为难,但还是最终选择了回家照顾女儿,便让母亲一人回家去了。等我回家之后,看见父女俩确实很严重时,我也就没再顾得上母亲。如今,那双短靴还一尘不染的躺在鞋盒里面。现在想起来特别愧疚,如果当初我坚持让母亲再次检查,早日发现母亲的病情是不是母亲就不会走的这样匆忙,也或许母亲的病情不至于那样严重。想着想着我更是悲从中来……
举行追悼会之前,长辈们一直叮咛我遗体告别时,千万不能把眼泪掉在母亲身上或者脸上,否则母亲永世不得超生,就不吉利,整个追悼会,我都强忍着悲痛;安葬母亲以后,亲戚们告诉我,不敢老是哭,那样母亲就走的不安心,为了让母亲能入土为安,尽管我已肝肠寸断,但是磕完头我就不再流泪了,那时候眼泪好像也哭干了一样。
埋葬完母亲的那一天下午,弟媳妇挣着抢着做饭,我心疼她身体不好,又心疼妹妹从初七开始六天来就一直没好好睡觉,就没叫她,就一个人做好饭,父亲说从今天开始厨房就换人了。妹妹跑来盛饭的时候一连打了三个喷嚏,等到我们把饭都端上桌以后,妹妹头疼的实在受不住了,躺在沙发上也感觉天旋地转。她说:“妈妈肯定是心疼姐姐又瘦又小的,一个人做饭,嫌我不帮忙,就惩罚我了。”我想着妹妹可能是劳累过度了。老人们告诉我,人去世的前七天灵魂还在,所以这几天无论干什么我都觉得母亲就在我的身旁,我一点也不害怕,脑子里总是母亲看着我笑的样子。
如今头七纸烧完,母亲的灵魂就离我们而去,我们也要各自回家,留下父亲一人孤苦伶仃,我内心更觉得悲催,跪在母亲坟前哭着喊着久久不愿离去。
母亲走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还跟弟弟妹妹开玩笑地说要给表弟媳妇五百块钱压岁钱,妹妹提意见说给自己两个儿媳妇才五百块,给侄子媳妇也是五百块钱,这都没有一点差别,母亲给妹妹摆着眼色,害怕父亲听见,父亲笑着说:“不管给多少,只要你高兴就行。”说完话不到两小时,母亲就毫无征兆地进入弥留之际,几个小时就匆匆离世。后来我们从她包里掏出了留给表弟媳的五百块钱。        
 妹妹说母亲生前一直唠叨说要去看望自己的表姑妈,给她一百块钱。今天烧纸之前,妹妹代表母亲去看望了已经九十几岁高龄的老姑奶奶——父母的媒人,老人家已经痴痴傻傻,当她听到母亲的名字,看到妹妹给她的一百块钱时,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妹妹回家时两个眼睛也是又红又肿。
母亲最后的心愿我们都帮她完成了。
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来到外公家。看着八十多岁白发苍苍的外公外婆,无论怎样控制,我们的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外公外婆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分外心酸,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又有几人能够体会的到?我告诉他们,母亲最后走的那一刻放心不下他们,是三舅妈哭着承诺会照顾好他们,三舅舅也郑重地答应了母亲,母亲才安心地走了。其实说再多安慰的话都无济于事,唯有靠时间来慢慢淡忘。外公摸着眼泪说:“你妈一生虽然活的很短暂,但是却很精彩,她孝顺懂事,知书达礼,为亲人奉献了一辈子,对邻里也是一副热心肠,去过北京,天津,上海,三亚,也算得上见多识广啊!一辈子没白活!”是啊!她对所有人都掏心掏肺,就是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我们不敢久留,在大门口,几个人齐刷刷跪下磕了头之后,匆匆逃走。
 母亲彻彻底底地走了,给我们留下了遗憾和悲伤,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敬畏生命,改变陋习,始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也留下了一辈子的财富,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也要向母亲一样不断拓宽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为了社会,为了家人,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作者简历:冯晓娟,白水县人和幼儿园副园长,一级教师,陕西省级教学能手。爱生活,爱艺术,努力地行走在诗意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