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是否应该为孩子设定目标

 静听涛声依旧 2021-03-07

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了让孩子早点成才,是不是应该经常给孩子设定目标,或者,早一点设定目标呢?

这个问题,估计在有些家长看来不用多想,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因为孩子有了目标才能有动力啊!达到目标就会有成就感,再加上家长为此给孩子的奖励,就更能激发孩子努力的动机了。

但是,教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真要这么简单就好了。实际上,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枷锁,或者偏离了方向,因为设定目标这个事情,本身就充满了玄机与奥秘。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认为:好的家庭环境就是不替孩子设立目标;家长当然不可以什么都不管,但家长设定的不可以做的界限要清晰,界限之内的空间是孩子的,即给他留下的是较大的自选空间;并且家长对孩子当下的兴趣、所做事情的感受要留心和重视。

我对以上内容理解为:孩子在家长限定的允许做的空间里,可以自选目标,毕竟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深切意识到做一件事情的真实感受。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过多的期望,势必会干扰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的强势家长的目标会成为笼罩在孩子头上的阴影,孩子需要分出一大部分精力来与家长抗争,把时间都浪费在无谓的争执和争吵中。如果是太听话的孩子,自身喜欢的目标会被父母给他设定的目标所淹没,成为终身遗憾

很多家长估计会对这样的分析不以为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并非瞎操心,而是对孩子未来充满了担忧,唯恐孩子会误入歧途耽误终生。

实际上,家庭教育专家或心理学家们早就分析过,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某些期待就是自己内在匮乏感的投射。

很多父母大都希望孩子活出自己曾经想要而没有达到的样子,以此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我没有考上名校,你一定要考上更好的学校。”、“你一定要考上公务员(体制内),因为这样才不像我这样没有安全感”等等。

这些看似为孩子着想的目标,其实是家长从自我出发而对孩子的操控、预设,这对孩子是极不公平的。孩子是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样子,除非你的期待与孩子的意愿碰巧高度契合。

不可否认,家长具有丰富的阅历与人生经验的优势,这个理由足以让家长感觉为孩子设定目标天经地义,父母认定自己为孩子选择的目标,可以少走弯路。但家长可能忘记了,对孩子来说,那可能不是更好的路。

我们承认,对孩子来说,如果自己设定目标,走弯路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即便如此,这些弯路也并非没有必要。每条弯路上都有可能隐藏着通往正确方向的路标。

如果家长从小就培养起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信念,他会不断在尝试和错误中学习,努力寻找自己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路。

除去极少数天赋明显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的潜能需要在不断尝试中去发现,而尝试必定会有错误与失败相伴,必有痛苦和挫折相随,但这何尝不是丰富人生的体验呢?

父母需要做的,并非让孩子不犯错,而是在孩子犯错后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父母的阅历与学识,只能为孩子提供更多信息和建议,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能就此证明家长需要替孩子做决定,但是可以与孩子分析商讨。

你可以是孩子的坚强后盾,但毕竟不能代替孩子冲锋陷阵,孩子的人生还需要他自己去闯荡,只有他自己心甘情愿去做,才会全力以赴,才能有更多胜利的可能,也才能让他获得生命更有价值的体验。

一辈子活在他人的目标中,经常被外界左右的人生,即使衣食无忧,也会成为此生不能释怀的遗憾。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能复制他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个世界上没有让人生一片坦途的秘诀,家长也并非先知先觉,同样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我们经常把孩子比喻为不断成长的小树,如果父母不断给孩子确定目标,那就意味着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枝叶,甚至设计好小树的生长方向,这样的养育,有可能培养出好看的盆景。但是,每盆看似好看的盆景,都在诠释着什么叫扭曲或病态。正像《病梅馆记》中所说:(对孩子应该)“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所以,还是让孩子自己选定目标吧,让他朝着自己认可渴望的目标,向着自己喜欢的人生前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外在世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用接纳来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土壤。

就像安心老师所说的:我们只对小树浇水施肥,至于小树长什么样,我们应该相信,在安全的养育环境下,春来草自发,花开会有时,孩子会有向上和向善的内在成长的力量,会成长为他自己该有的样子。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是那句俗语——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不要忘记点在看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