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乾州蕞娃:与筑土为墙有关的记忆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7

【前言】筑土为墙,是上古流传的建造工艺,是一段历史记录,是一段亲情见证,更是一种生活智慧。文章摘录了杨宝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一文中的部分内容。同时,本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在此一并致谢。

与筑土为墙有关的记忆

 乾州蕞娃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内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所提到的傅说yuè)。

傅说(生卒年不详),古虞国(今山西平陆)人,殷商时期著名贤臣,傅氏始祖。殷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为“三公之一。

典籍记载傅说本为胥靡(囚犯),本无姓,名说,在傅岩(一作傅险)筑城。武丁求贤臣良佐,梦得圣人,醒来后将梦中的圣人画影图形,派人寻找,最终在傅岩找到傅说。举以为相,国乃大治,开创了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遂以傅为姓,《广韵》等书认为傅说是傅氏的始祖。

这里的“版筑”就是我今天所说的土筑墙,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夯(hāng)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土筑墙的历史可谓悠久。后查阅资料得知,目前国内这种夯土筑墙历史遗迹,出现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

因为对于傅说的故事经历感兴趣,所以也就爱屋及乌,对“版筑”产生可兴趣,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延续了七八千年的建筑技术。

一是这土筑墙让我想起了了父亲。关于老家最早的记忆就是在院子中间靠着西墙盖了两件厦子房(那是旧时关中特有的一种民居,属于“陕西八大怪”之一,也叫做“房子半边盖”),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大约在1983年左右,父亲要盖上房,这上房也是厦子房。那时的房屋大多还是土木结构,因土筑墙有就地取材、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廉、成型后结实及保暖等优点,所以盖房之前要筑土墙。那时我还没有上学,所以年龄虽小,但有了更多时间在筑墙现场厮混,也因此对土筑墙却有了一些印象。

关中的厦子房多为两个开间,门和窗都开在前檐墙上,后檐墙不开门窗,也有把厦房盖成三间或一间的。通常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又兄弟众多盖不起大房子的就盖厦房作为正房。普通百姓盖厦房很少有一砖到顶的,后背多是借用院墙的版筑夯土墙为基础(7尺2.3米),再用‘胡基’垒到1丈5尺(5.3米)左右,前沿用砖石砌‘垫脚’,多为3至7层,再用‘胡基’垒到1丈多高(3.3米),门窗人字型屋架由立柱、平梁、斜撑、坡梁、脊檩、檐檩构成。驮梁式由将军柱、柱子、平梁、小平梁、脊檩、腰檩、檐檩构成。以上文字选自于杨宝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特此说明并予以致谢。

也不知道从哪里见到一种说法,说是男人一辈子没有经历过娶妻、生子、置地、盖房,就不算完美,我娶了妻、生了子,但是置地、盖房子却是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土地是国家所有,土地买卖是法律所不许的)。虽有买房子的经历,但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却是与盖房子无法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男人我的人生注定是不完美的。

梁实秋曾经说过“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由此可见在过去,盖房子是很麻烦。至于说,父亲为了盖房子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因为年幼无知,所以不得而知。只是作为儿子,今天,在回顾这件事情的时候,对父亲我是满怀感激之情的。没有父亲的付出,就没有我们这个家。

筑土为墙,要提前准备好筑墙的黄土,这自是不必说。这黄土需精心挑选,用架子车运送至附近备用。筑土为墙时要提前饮土(给黄土浇水),让黄土不太干燥,但也不能过于潮湿,潮湿程度以放在手中能摄土成团为好。

除此之外,还需准备好筑墙的模板(也可是檩条,四对八根,直且粗细基本相同的松木檩条,大头有碗口粗),杵子(乾县人读作“chuizi”,与打胡基的平底杵子不同,这个杵子为尖底,仿佛倒扣的馒头,平底处有铸好的能镶“丁”字形木柄的眼,杵子连柄一般七、八十公分高,连柄太长或太短夯土时都使不上力气)、码头板一块(根据要筑墙的宽窄高低配备)或用椽子拼排成板状,用铁丝和一根横棍固定;外用绞椽的麻绳和墙内可抽绳各四根;约二寸长,两头削尖的木销子四个;上土(乾县人称之为“丢土”)的铁锹。

施工流程大致有以下几道工序。第一步是划线,开凿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地基必须夯实了。挖根基时是在划好的打墙根基下,以中心为基准,一般深度为一米左右,直挖到底部,然后一层一层填土往上打,打一层在槽子两边劈削大约三寸的土层,每削一层槽子宽度则会加宽六寸左右。这种工序叫做“铣”,“铣”到槽底的虚土再用杵子一层层夯实。等到地平时,就要支模板。

第二步是支码头板(所要打的墙横断面的挡板)。尤其是第一堵墙的支模,两头都要有大小一样的模板,支模时应保持模壁光洁,这样筑出来的土墙自然墙壁光滑。安装槽椽,在支好的码头板两边各放置一根椽,要求两边椽的大小头一致,放置好后,靠码头板一边的椽用绞绳绞紧,椽的另一头靠近码头处用抽绳和木销子固定,形成一个能装土的椽槽。

这码头板也有地方称之为“打墙梯子”,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由两根直立起来高过所要打土墙的高度的长檩,上下钉两根短横木,中建交差钉两根细木棍,以防走形。模具里的所用的墙头挡板,其两侧外延一定要与你想打的土墙厚度完全相等。

第三步便是夯土为墙。安装好槽檩之后,就要给椽槽中上土,夯土为墙,俗称为“打墙”。打墙时最少三人,一个提杵子的人在椽槽中,其余两人在椽槽两边,负责给椽槽中上土,待椽槽中土上满后,提杵子的人先是用脚整平(土面略高于椽槽),然后再提杵子夯土。当然,人手充裕时,可以三五个人相互轮换,毕竟这是一件苦差活(乾县读作“fu  chai”)。

夯土时,提杵人从槽土靠码头的一端开始,夯实过程中应遵循“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也就是从土的中间开始,从模板的边缘结束,这样打完一层槽土即为一板结束。这时,要安装第二对檩,方法相同,只是椽的大头和第一对椽放置相反,这样依次将四对椽安置夯完。

第四步是换板,就是四对椽都用完了,这时需要拆卸第一次安置的那对椽,松开绞绳和抽绳的木销子,抽出墙内的绳子,重新安装椽槽,这样层层循环,一直夯到墙的所需高度。最后给墙拍帽,即墙的最后一层夯完后,再将土上饱,形成一个半圆状,用砖拍实拍光滑,能起到防雨水作用,这样一堵墙就打结束了。为了保证墙的质量,一般一堵墙要一气呵成的夯完,不接茬夯。这土墙筑到一定高度之后,就需要在土墙旁边放置梯子,以便提杵之人上下。

有时也可在打好的地基上竖直栽上四根木椽,成适当宽度的长方形,窄边的两根木椽上端用绳子捆绑,将板椽置于长方形的长边,在板椽和竖直的木椽之间塞上大小均等的木楔,以便于筑后拆卸,以四板为宜,依次循环,渐上渐收,形成下宽上窄成梯形状,直到打够高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