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翁专栏】屈建修:沿黄路之行——潼关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7

【内容提要】山水交汇处的“潼关”文化璀璨,历史悠久,秦岭如碑,黄河如文,华山铸灵魂。要塞不复,民族精神永存。走在潼关的大街上,入眼的街景充斥着古老的记忆。《潼关县志》记载的“十二连城”已不复存在,而残垣断壁之遗迹,依旧书写着沧桑厚实、历经千年的岁月

沿黄路之行——潼关

屈建修

洛水、沮水,泾水三水相会之渭水与巍巍秦岭相依相伴在潼谷关之西汇入黄河,以改其平缓而波涛汹涌。渭水润泽的八百里秦川在这里戛然而止。自古以来,秦川腹地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物丰人广,农业发达,民乐而居,都与这“潼谷关”有不解之缘。

走在潼关的大街上,入眼的街景充斥着古老的记忆。《潼关县志》记载的“十二连城”已不复存在,而残垣断壁之遗迹,依旧书写着沧桑厚实、历经千年的岁月。

站在高处,黄河滚滚东流之势让心情激荡。潼关,南依秦岭,北临黄河,东接函谷,西通长安,乃咽喉要地。地高势险,雄峻关阻,如清代谭嗣同《潼关》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是古时贯通华北与西北必经之处,也是当今秦、晋、豫三省大道通途之交汇点。

提起“潼关”,必然提及战争,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事不计其数。东汉末年的曹操与马超之战,马超败致西方群雄欲居关中。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安史之乱,公元775年安禄山攻占洛阳,潼关失手,玄宗西逃,盛唐衰落,大明宫尽毁。国之动荡至末年黄巢起义军禁沟潜入,夺取潼关,占据长安。“靖康之变”的“潼关”易主。朱元璋北伐三战的山河平定。北伐战争前夕1926年春的“二虎守长安”。


抗战时期,太原失守后,日军欲夺洛阳,过“潼关”入关中而侵整个大西南,灭我中华。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的卫立煌西安督战,巧妙用兵,将计就计,歼敌于洛阳城外。守险关阻日军过黄河,使三秦大地和整个大西南免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使其妄想着彻底征服我中华民族的美梦破灭。

战争是人类恶的体现,但也是民族传承强大的必经。它赋予我们目的感、意义感和生活的理由。“为了祖国”而杀戮和被杀在道德体系中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和平固然重要,但哲人所言:“以和平求和平和平则亡,以斗争求和平和平则存”其意义是深远的。

昔日潼关的雄姿渐渐淡去,黄尘古道已不复存在。但秦东大地上依稀可见,夯土板筑的烽火台像勇士巍然屹立在母亲河边。寻根历史欣赏自然是我旅行的初衷。历史落定于书本而不变,而自然之景却始终在变化中,如潼关八景。

“雄关虎踞”,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这一景观因战火已不复存在,重修与五十年代未因水库建设的再次拆除,使得林云翰诗《雄关虎踞》的意境全无。“西上秦川百二山, 雄关虎踞控三藩。重冈叠嶂萦纡远, 歧路悬崖曲折还。行旅谩劳问夜柝,隐贤今喜待朝班。等闲莫起耽耽视,为问青牛更往还?”。“禁沟龙湫沟深水碧而有江南水乡之称。古道犹在,战马嘶鸣。游走于黄河大桥之上,远望秦岭。峰峦浮云,龙腾马奔之状,如丝如缕之帘。云帐初开,连山绵绵不绝,碧玉汇眼之悦使心目为之清旷。“秦岭云屏”之景妙然。西北望中条,无雪而苍翠缠绵,“中条雪案”自是看不到的,然景致依旧醉人。“风陵晓渡”在当下只是寻求一种感觉而已,已无了南来北往的客商登船过河之盛况。船已很少,只为游客搭载而用,盛况不在但趣味悠然,水路交通枢纽的意义在现在已不再重要。

潼关西城楼早年毁于大火,修固何以归真。故谯楼晚照已经失去当年潘耀祖《谯楼晚照》诗云:“画楼突兀映麒麟,斗角钩心满眼春。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少行人。”的意境。敲钟付钱不知行于什么年代,付钱也是要敲的,因传说的雌雄二钟,雄钟不在,雌钟尚悬麒麟山之峰顶。敲,其声“宫商递变,律吕相生,声扬远闻即生相思之情,更含挂念之意。“黄河春涨”此不见,“四知拒金”当下闻。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五十岁入仕,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后来位至三公。“四知拒金”之事,始载于《后汉书·杨震传》。王密深夜怀金相赠说,“暮夜无知者”。但杨震却义正词严地驳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愧而出”。《后汉书》还记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次遗之,不亦厚乎!’四世清白、家风廉正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根本。“四知拒金”其当今在廉政建设中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山水交汇处的“潼关”文化璀璨,历史悠久,秦岭如碑,黄河如文,华山铸灵魂。要塞不复,民族精神永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