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留住民间记忆的根——许海涛短篇小说集《藏家》有感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7

【内容提要】我不是跑家,也不是藏家,只是文字搬运工,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爱留恋而已。所以,对于许老师的藏品和著作,我更关注的是作品蕴含的人文主义其中的文字语言以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乾州蕞娃

《藏家》是许海涛先生的第三本作品,他的前两部作品分别为短篇小说集《跑家:那些埋藏民间的古董传奇》和长篇小说《残缺的成全》。

许海涛,男,1969年生,咸阳周陵马家窑人,爱好写作。爱古董老物,闲暇好为跑家,跑遍关中大地,与数百位民间跑家和藏家相识相交,经见民间古董老物数万件。

跑家,陕西民间叫法,指走街串巷、挨门进户收古董老物的人,北京叫呵街的,上海叫铲地皮的,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群,叫法不同。

以小说的形式展现跑家形象,在全国,许海涛是第一人。在看了许海涛先生的前两本书,我分别写下《难忘那一窝生坑货 ——许海涛先生<跑家>读后感》《“救风尘”者的赞歌 ——<读残缺的成全>》两篇文章。

和许老师的直接交往,一共有三次,一次是许老师来乾县,我们在风云藏泉钞馆见面聊天,一次是我前往周陵马家窑拜见许老师,并见到了泾阳县的两位藏友,我们一起聊天吃饭。一次是我在许老师朋友圈看到“敬字炉”,想写一篇文章(由敬字炉想到的,托许先生为我收集一些“敬字炉”的照片,许先生没有推辞,三天之内就为我找到了很多实物及拓片资料。

我不是跑家,也不是藏家,只是文字搬运工,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爱留恋而已。所以,对于许老师的藏品和著作,我更关注的是其中蕴含的人文主义。

今年暑假就知道了许老师有一部新作品即将出版,正在和出版社洽谈具体合作细节,所以我一直在期待中。许老师新书首发式是12月15日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文明会客厅(兰池大道秦汉新城管委会东)举行的。很荣幸,收到了许老师的邀请函,但是因故没有出席,这让我多少有些遗憾。但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必须学会取舍。

如果说,前两本书让我更多的感受到是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情义。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爸不记得了。我长大了,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儿子降生了,更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我开始窥望,窥望一幅画、一行字、一枚印、一件家当,像透过空隙,窥望我爸、我、我儿子的根,马爷的根,马家窑的根,黄家窑的根,王车村的根,刘家的根,李家的根,乱葬坟下的根,或许,一个民族的根……”

——《自序》

这也许就是许老师和他的伙伴们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东奔西走的原因,他们是想留住民间记忆的根。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儿女私情,比如说和尚爷和莲花嫂子的感情纠葛,杨文革和红霞的感情纠葛,这些感情都让我们为之心碎,不知道是该批判还是该同情。成年人的感情很复杂,不身临其境,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而更多的时候,情感问题很难用对和错来评判。只是我们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必须尽量减少对他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如果像柏局和靳桦林、老霍和王瑞珊之间的勾当,那真的会让那些真心投入的人伤心透顶。那样的利用人感情作恶,实在是罪大恶极!

在书中,作者对一些藏品表达了自己的珍爱怜惜之情,比如说对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的感知与痛惜(伟大的音乐是心灵孤独的弹奏)、对石鲁及其画作的感悟之情,这些都让我为之震撼不已。没有用心长时间近距离的感悟玩味,是绝对写不了那样的文字。

同时,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语言,耐人深思。比如说:(1)《皇后之玺》文末最后一句老聂说“心口疼,寻中药呢”,可能很多人看到会笑,其实不要笑老聂,很多人都在寻一样药——“后悔药”。只是这世上根本没有买后悔药的。我们老聂一样。(2)拴马桩……那是庄户人门前的华表。对于拴马桩的定位简直是恰如其分,一语中的。(3)《望桩》一文中亓珖对退休博物馆研究员的瞬间爆发,既是一种策略,也体现了民间和官方在文物收藏长期以来的认知冲突,科班出身的瞧不起这些来自乡野的游击队,来自于乡间的跑家也嫌坐办公室的这些书卷气太重。(4)时间是个神,像酒糟”这句话极其生动传神,犹如神来之笔。(5)“念想在哪儿,飘零的归宿就在那儿。”“白桦树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里颤抖,扑在地上的叶子发出簌簌的响声,像是低声地哭泣……这是白桦林最美丽、最动人的时候”。这些极美的语言让我震撼不已。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很难写出如此干净利落的文字。

另外,本书中大量的采用方言,这无疑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们知道关中方言有很多都是周秦时期的官方用语,是雅言,只是后来随着国都的变迁,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日渐衰落,关中语言才成为方言。

“灵娃,木娃”(聪明娃和笨娃);“眼窝里有水水的娃”(乾县方言,眼窝读作nian  wo,是指那些有眼色,善于察言观色,脚手勤快的娃);“撒踅”Sá me常用义为:四下观瞧,或作“撒目”“撒眸”);“鼻嘴娃”(小孩子,尤其是那些三五岁的小娃,因为这些孩子爱哭鼻子,弄得满鼻子满脸都是眼泪鼻涕,而且经常“青鼻流过黄河了”,“黄河”里指嘴巴“耍货”(小孩子的玩具);“㪪”(sa,脑袋的意思,最典型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对话:“你啥疼得很?”“我㪪疼得很”“你到底啥疼得很?”“我到底㪪疼得很”。因为关中很多人zh  ch  sh和z、c、s不分,所以就造成了双方的误解,让双方都很受伤。)“窑背子,崖(lai)上头”(意思是窑洞、土崖的顶部);“锅塌粏”(一种用于玉米面蒸的馍,刚蒸出来比较松软,有点粘牙,放凉了好吃,但是这馍干了以后一碰就会散开。不耐饥,一般在蒸的时候要放一些糖精,不然不好吃,小时候家里细粮少,没有小麦面蒸馍,就用这个充饥,吃得多了胃做酸。现在却有些怀念。)“吊模样”生气的表现,乾县人一般说是“噘嘴吊模样,不文雅的就直接说“驴噘脸吊”,“嘴上能栓头牛“张脱”(驴马等动物挣开缰绳跑了,也做“挣脱”)“煽惑”(诱惑、鼓动别人干坏事);“瞀(mu)乱”(因为心中有事,所以心烦意乱,坐卧不安);“谈嫌”(挑剔、找毛病,有句话“谈嫌的才是买主”,这是因为在买卖的过程中,交易双方要围绕价格进行博弈,而买家就是通过谈嫌来压价的,要是不愿意买,也就不需谈嫌,不需压价了。)“踢先人脸”(指因为后代的原因让祖宗蒙羞);“吃喝踏杂”(乾县人作“吃喝采踏”意思为吃喝及来往花销);“走停”(两家关系好,做亲戚状往来);“绌绌”(皱纹);“水深的跟海一样”(乾县人说“水深得很”,意思是说其内幕复杂,不可言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大的跟涝池一样”,这是反话,意思是没有认清形势);“嘴子”(文中的意思是一些客户资源,乾县人指超出一般关系的男女朋友,有时候也做“码子”,语出何处不得而知)“斤秤”(文中是能力、肚量的意思,也做“斤两”);“地里鬼”(指熟悉地方情况、善于查访内情的人)“抹脱了”(乾县人也做“一头挑担,一头抹担”,指两头都不落好);“利朗”(办事麻利干脆,不拖泥带水,也做“利飒”);“睬识”(理睬的意思);“吃炸药了”(意思是脾气特别爆,让人无法接受,乾县人也做“吃了黄炸”);“觑顾”(注意的意思);“叵烦”(生气,特别不耐烦的意思,《说文》:“叵,不可也。”);“冁活”(舒服,受活的意思);“叼空儿”(抽空儿的意思);“撂展”(轻轻松松将对方打倒在地);“磕牙哄嘴的零碎”(是瓜子花生糖这一类的招待品,干果零食);“接连摔炸弹”(好运连连,不断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大事);“绿线线辣子”(青辣椒,特点是细长,且特别辣,一般可以生吃,切碎了用热油泼后,调着吃;也可以炒着吃,炒的时候可以加入西红柿或者鸡蛋,还有的加入肉丝,可以用手工热蒸馍夹着吃或者蘸着吃);“不挼话”(意思是说话算话,不撂话);“容”(祖容,老影,祖先画像,用于家族祭祀。大约在90年前后,我们家族祭拜过一次老影,此后不知因何缘故,祭拜活动不再举行。老影现在还在不在,在谁家,我没有问过,也不好问,因为收藏老影的人家和我们已经出了五服);“卷包”(文中是全部打包收来了,但是乾县用“卷包”多为贬义词,是指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也有“倒包(dao,二声)”一说。)“笸篮”(竹编的篮子);“大人”(duo  ren,是关中人对父亲的另一种称呼);“冷子”(冰雹);“搅骚”(故意撒泼捣乱,坏别人的名声);“岔生”(意思是害怕生人,不愿意和生人打交道);“松不滋滋”(形容人做事情不紧不慢,遇事情不慌不忙,丝毫不起性,不紧张);“模样心疼”(模样俊俏,看了让人怜惜);“惊骚了”(惊动了,同打草惊蛇意思接近);“忙忙迫迫(bei  bei)”(形容有些人一生辛勤劳作,马不停蹄);“两眼墨(mei)黑”(也写作“两眼一抹黑”“两眼抹黑”,比喻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方式极其陌生);“憋屈”(这个词语让我想起了“苦不堪言”,所有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无法对人言说);“三七二八开谝呢”(指的是那种没有主题十分随意的聊天);“大”(da,二声,是关中人对于父亲的称呼,有些地方也用来称呼叔父,二大、三大);“把我撂在干岸上”(不知道和乾县人所说的“把我撂倒沟里”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瞎(ha)猫碰上个死老鼠,瞎雀儿箝(qian)了个好谷穗(形容运气好,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好结果);“该死的毬朝上”(一种无所畏惧、近似与无赖的说法,完整的说法是“该死的毬朝上,不该死的万万年”)“咥饱了要知道撂碗”(完整的说法是,“人要有足(ju)劲,咥饱了要知道撂碗”,意思是说做人不能贪得无厌。)“活人,就是活娃呢”(乾县人的另外两种种说法是“年轻的时候娃凭他爸呢,上年龄以后他爸靠娃呢”“年轻的时候娃活他爸的人呢,上年龄以后他爸活娃的人呢”;另外一个说法是“后锅要有汤呢”);“秃子㪪上的虱子——明摆着呢”(民间歇后语,比喻事情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形容运气极佳,乾县人说正在红运里,鬼神都不敢近身)。

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像赞”是写给遗像的赞词,民国时期很时兴;知道了石鲁的画风(野、怪、乱、黑),石鲁的人格(痴、倔、真、奇);知道了“穰饸”(泾阳特产,鸡蛋饼做皮儿,肉末拌馒头屑做馅儿,皮儿卷了馅儿,卷成檊杖粗细的条儿,上蒸笼,蒸熟,凉凉,随时蒸热蘸上醋汁儿,香浓美味。据说为于右任先生提笔所写下的名字)……

从一本书中能够有如此丰硕的收获这就够了,当然还有很多我自己没有感悟到的,或者感悟到了没有说出来的,有待于别的同道中人去感悟去阐释。毕竟,不能一个人把所有的好事都干完了,那样就不好玩了。毕竟“独乐乐”不如“乐淘淘”好玩、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