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写在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写在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
刘晓林

转眼吴冠中先生已辞世9年!91岁驾鹤西去,此后的中国画坛平添了不少的落寞。

我曾与吴先生接触过,谈不上真正的交往。尽管知道他的住处,几分钟的车程便可抵达。

在吴先生的声誉日隆时,九天居士公开在当时国内最大的艺术网站撰文《质问吴冠中先生》以示批评,产生了不大不小影响。

源起于他的偏执之论,称徐悲鸿先生是美盲。我的观点:美有许多种,哪能唯一?江南水乡是美,塞北秋风也是美。出世的艺术可以不朽,入世的艺术也可以不朽。另外,每个人都受阶段性制约,认识上更是如此。徐先生不是神,十全不能!每个人只能在不完美中感悟完美。

就艺术本体而言,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少有的知道为什么而画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达要有主观意图,不能为了画而画。

时下的中国画家在技法掌握、训练上远远超过历代,而为什么没有出现出类拔萃之作?我想,大多数画家不知道、不思索“为什么要画”是形成“悦目而不赏心”的重要因素。国画界这种情况很严重,油画界这种情况更糟糕!!

当然对于“怎样画好”的问题,书画家一定要解决——仅有好的想法而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和基本功力会影响整个画面的最终“质量”。但当书画家度过了基础阶段后(有部分艺术工作者已经可以称做名家)还仍然不把“为什么要画”视为艺术的重点,其将终生徘徊在优秀的层面,难以向杰出和伟大过度。

当代是文人风骨集体陷落的时,书画界更是少有独立的声音。这一点上,吴先生堪称“反骨”的楷模。

尤其是20世纪90代后,吴冠中先生的风骨日益凸显于中国文化界。较民国的文人而言,仍逊色不少。一个人做到高低皆我,不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自己生命阶段的不同(成名前后等)而态度和行为骤变,这才具备了统一性和恒定性。整体上,吴先生的所为已属难能!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吴先生的许多艺术观点取自他的恩师林风眠先生。比如,艺术上要创新、有真感情,为了艺术效果在表达上要“不择手段”……甚至,“笔墨等于零”的强调之论在林风眠文集中找到相关的“源头”。可惜学养匮乏的人们,将吴先生视为了原创。

艺术同人,最终要有自己的“DNA”。于此,吴先生做到了。破茧而出!在内心深处向往出世之人,在红尘中信守自己的人生教条、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由衷之语,“荼”的确不易!

谨以此文,写在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
2019年8月29日     九天居士

注:
荼,吴冠中先生的笔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