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心

 新用户7191PCJo 2021-03-07
读《古文观止》卷之十一
方山子传

心,是有感应的,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够静下心倾听它要对你说的话。

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但,若被私欲充斥在心间,向善的天平总会毫无悬念地倒向自己的一方。这倒也没什么可怪怨的,因为一个人连自私都没有了,还能对别人无私吗!?

我欣赏能够把自己的生活调节的风生水起,活色生香的人。他们让我感觉到生机勃勃,感觉到气象万千,感觉到跌宕起伏,感觉到乱石传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和淋漓尽致毫无遮掩的真性情!



人,有能力,有心劲儿能把自己的世界打造经营的精彩,通常他应对外部的状况和境遇也会得心应手,而让生命力永葆常青!

苏轼写的这篇《方山子传》,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当时写的时候,传主尚未去世,另外不叙述传主世袭及生平行事,只是选取了传主的生活片段以记叙,应是"别传"的体裁。

传主方山子,名陈慥字季常,是苏轼的好友。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这些侠士的为人,乡里侠士都崇拜他。"

"进入壮年,他改变志向开始读书,想凭文才在当代施展抱负,但始终没有遇到机会。"

"于是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草房中吃素食,不和世间通音讯。抛弃车马、毁掉帽子礼服,徒步来来往往,山中人没有认识他的。"

"人们见它戴的帽子,方形高高耸起,就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样式吗?"于是就叫他"方山子"。

"但方山子家世世代代有功勋,应当荫补得官。他的老家在洛阳,宅邸壮丽,与公侯家一样。在黄河的北岸有田产,每年能获得价值千匹帛的收入,也足以过富贵快乐的日子。但他抛弃不要,单单来到穷苦的山中,这难道是毫无所得人能做到的吗?"

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和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世界因为多元才更有趣。以前听《易经》时有老师讲:人生苦甜参半!为啥把"苦"放在前,"甜"随其后呢!道理显而易见。

我个人认为这个道理是符合逻辑的。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光站在别人的荣誉面前舔嘴唇是不起作用的。奋斗不见得都可以梦想成真,但最起码有机会成功。所以想要,就亲自去拼搏。



方山子的家族的富贵足矣让他过上俗常意义的奢华生活,但他甘愿过粗茶淡饭,蓬户瓮牗的生活,因为他待在苦境中能够感觉到快乐。能够不飘忽不起伏,可以定定地吃饭香,睡眠好。

前几年,我带团到五台山,在一座寺庙里看到一位小沙弥,他明亮的眼神吸引了我,我当时想,若没有一颗快乐澄净的心,怎么能映照出如此空明的相!相由心生,我从那位小沙弥身上看到了。我感受得到,他选择出家,在寺庙里修行,一定是快乐的。

方山子自己从布衣蔬食中找到了他自己生命的平衡,他自得其乐,悠哉悠哉,谁还忍心对他评头论足呢!

人,总得先把自己料理的山清水秀,宜居宜人;苦来了,接上;甜来了,咽下。心思轻一点,心劲儿就足一点。无论选择过哪一种生活,最先嗅到它的气息的一定是自己。

尽情让耳目得到美妙的享受,人人有份;而走哪一条路经去兑现,心,会对你说。

应心,就能应景,应景,可以随缘。随缘,生命洪流可浸积灌注,像大海一样,任凭元卷云舒,不增不减。



(感谢大同市书画家千之老师为本文配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