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代铜镜的艺术及款识赏析

 强哥的书屋 2021-03-07

高松

摘 要:我国铜镜起源于商周时期,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逐渐成熟,铜镜开始广泛流行,至汉代迎来了第一个鼎盛期,隋唐时期是铜镜发展的繁荣期。 金代在铜镜制作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比隋唐时期有所衰落,但是金代铜镜在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研究价值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外,铜镜既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物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研究和赏析金代铜镜,可以让我们对金代的政治、文化、经济、民俗等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文章首先概述了金代铜镜在冶炼技术、造型设计、质地色泽等方面的艺术特色,随后介绍了鱼纹镜、龙纹镜、人物故事镜等几种常见的款识,最后通过分析其纹饰风格、研究现状,对金代铜镜的价值挖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代铜镜;鱼纹镜;龙纹镜;纹饰风格

金代(1115-1234)是我国东北地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女真族是一个善于学习、锐意求新的民族,除了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积极学习中原汉族的先进成果外,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纹饰精美、风格多样的铜镜,就是金代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从目前出土的2000多件金代铜镜来看,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另外在河南、河北、山东,甚至韩国、日本等地也发现了不少金代铜镜。其中,双鱼纹铜镜形象生动、构图匀称、纹饰清晰,艺术价值极高。

1 金代铜镜的艺术特色

1.1 冶炼技术方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黑龙江的阿城、五常等地相继发现了多处女真人冶铁遗址,考古人员从遗址中发现了印有“咸平元宝”“熙宁元宝”等字样的铜钱,说明金代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冶炼技术。通过对比金代和汉、唐两代的铜镜,可以看出金代铜镜虽然在精致程度上略逊一筹,但是也拥有自己的艺术特性。由于女真族主要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本身铜资源相对匮乏,加上受到了开采、冶炼等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金代铜镜很难像唐、宋铜镜一样进行精炼。但是与同时期的辽代相比,金代铜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工艺上都远远胜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金代铜镜的优势。

1.2 造型设计方面

唐代以前,我国铜镜虽然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造型主要以圆形为主,很少有变化。而金代铜镜虽然总体上也是以圆形为主,但是开始出现了较多的创新,出现了如菱形、八角形等。从铜镜的造型上来看,金代铜镜相较于同时期的宋代铜镜,更加厚重也更加宽大。边缘以宽素缘为主,镜纽以尖平顶的圆纽为主。背面的纹饰主要采用高浮雕手法,线条有粗有细,其中粗线条较为常见。另外,金代铜镜与之前的隋、唐铜镜,以及同时代的宋、辽铜镜相比,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在每一把铜镜的镜缘上都刻上了官府印记。

1.3 质地色泽方面

如上文所述,金代虽然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但是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加上铜资源匮乏,导致绝大多数金代铜镜都存在铜质泛黄的现象。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的合金成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含锡量减少、含铜量增加,锌的比例上升的趋势。利用金代铜镜的这一色泽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仿古镜。从质地色泽上来看,宋代铜镜的质地稍逊于唐代铜镜,表现为质地偏软,黄中泛红。而同時期的金代铜镜比宋代铜镜的泛黄现象更加明显。

2 金代铜镜的常见款识

金代铜镜的装饰题材多元、构图匀称、画面精美,这也让金代铜镜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以及包含了较多可供研究的历史信息。从目前已经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主要有鱼纹镜、龙纹镜、人物故事镜等几类。

2.1 鱼纹镜

鱼纹是金代铜镜中最为常见的纹饰类型,并且多以双鱼为主,这是受到了女真人所处环境和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对于长期聚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来说,捕鱼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同时借用鲤鱼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表达多子多孙、种族繁衍的美好愿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十几面双鱼纹铜镜,双鱼以镜纽为中心逆时针逐游。在双鱼和镜缘之间多以粗细不同的线条填充,代表着波涛滚滚。这些双鱼纹铜镜有的纹饰清晰、线条细密、整体匀称,判断为官铸;也有的纹饰模糊、线条粗犷,判断为私铸。

“西京官”双鱼纹铜镜于1980年出土,造型精美、纹饰清晰,直径15.3厘米,圆形。铜镜背面采用浮雕手法,纹有两条肥硕的鲤鱼。镜缘刻有“西京官”款和押记。从背面图案上来看,双鱼形象生动,鱼鳞、鱼尾的纹路线条清晰,填充的线条粗犷有力,观赏性较高(图1)。

2.2 龙纹镜

从秦汉时期开始,在铜镜背面以龙的形象作为纹饰就成为一种潮流。由于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龙纹镜主要供皇家使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在造型设计上也更加精美。至隋唐、两宋时期,以龙纹作为铜镜装饰仍然较为常见。金代铜镜承袭唐宋,因此龙纹镜的数量较多,这一点从目前已经出土的金代铜镜上也可以看出。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分别出土了菱花形蟠龙铜镜、桃形带柄翼龙铜镜和双龙铜镜;黑龙江省通河县乌鸦泡乡出土了蟠龙铜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大岭乡金代陵墓址旁也出土了一面鱼龙镜。除了数量多,造型变化复杂也是金代龙纹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蟠龙、双龙、摩羯龙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图案样式。

“懿州验记官”款双龙镜,直径12.1厘米,圆形,平缘,卷云纹纽。图案为双龙首尾相接,每条龙的四足、三爪清晰可见,鳞片稀疏,张口摇尾,活灵活现。空白处用卷云纹进行点缀,营造出了双龙腾云驾雾之感。边缘刻有“懿州验记官”款及押记(图2)。

2.3 人物故事镜

除了上文列举的鱼纹镜和龙纹镜,人物故事镜在宋、金时期的铜镜中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既有写实风格的题材,也有宗教、神学题材。如童子攀枝纹镜,图案内容为一童子脚踩莲叶,手攀花枝,寓意子孙康健、世代相承。而仙人龟鹤镜,图案内容为一株苍劲松树下端坐一仙人,仙人背部散发出光芒,面前有乌龟、仙鹤,寓意龟鹤延年。除此之外,目前出土的金代铜镜中人物故事题材的还有王质观棋、许由洗耳、柳毅传书、吴牛喘月等。总结这些人物故事,可以发现无论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故事,还是虚构的神话故事,大多发源于中原地区。这些人物故事能够被作为纹饰题材出现在金代铜镜上,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对包括女真、契丹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表明了女真人善于学习中原先进文明的进取意识。

2.4 瑞兽花鸟镜

花草、鸟兽也是金代铜镜中较为常用的主题纹饰,常见的瑞兽有龙、虎、凤、龟等。四兽镜是金代铜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瑞兽花鸟纹铜镜,以镜纽为中心,四只瑞兽逆时针追逐,在空白地带使用葡萄进行点缀。由于图案中瑞兽形似老鼠,因此也称为“四鼠葡萄镜”。在出土的唐代铜镜中也发现了很多瑞兽镜,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唐代瑞兽镜中以瑞兽为主,占据了镜面的大部分,用线条勾勒的祥云、花草等多为点缀。而金代瑞兽镜中,瑞兽在镜面中所占面积较小,并且在瑞兽类型上加入了女真族的图腾—海东青,这种民族特色在其他朝代的瑞兽铜镜中是绝无仅有的。花草镜方面较为常见的题材有菊花、莲花等。

以“上京会宁县”款菊花镜为例,其直径为19.5厘米,圆形,镜缘厚度0.5厘米。采用同心圆将整个镜面划分成了三部分,最外层为镜缘,外侧刻有“上京会宁县”等字样;中间为花瓣,共有8片花瓣相互围绕,花瓣的形态各异、素雅大方、线条清晰;内层为花蕊,以镜纽为中心,整体上对称分布。除此之外,“肇州司候王”款瑞兽葡萄镜则采用瑞兽与花草组合的方式,在葡萄的枝叶之间有蜻蜓、蝴蝶飞舞,表现了金代铜镜在纹饰刻画上的熟练技艺。

2.5 铭文铜镜

在已经出土的金代铜镜中,铭文铜镜数量不多,且多以仿汉镜、仿宋镜为主。如瑞兽镜、日光镜等都是仿汉镜,而四乳家常富贵镜、湖州石镜为仿宋镜。对比宋代铜镜可以发现,宋代的铭文铜镜数量较多,并且在命名上有特色,主要以地名、姓氏为主,或是制作铜镜的所在地。另外,铜镜铭文的末尾通常会标注“真”或“真正一色”等字样。宋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设计对金代铜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金代铭文铜镜上也可以发现许多宋代铜镜的特点。如“金成记”款龙虎对峙镜,金成记就是金代一家专门制作铜器的作坊,即以店铺名字作为铜镜的铭记。当然,在承袭宋代铭文铜镜特色的基础上,金代铜镜在铭文运用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如字体绝大多数为楷体,文字沿着镜缘内侧排列,文字中间或镜面空白地带多以花纹点缀。

3 金代铜镜的纹饰风格

对比出土的历代铜镜,可以发现金代铜镜在纹饰风格上有明显仿唐、仿宋的痕迹。但是金代铜镜在许多地方也有创新,融入了白山黑水的独特元素,因此在我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中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

3.1 主题纹饰多元化

从商周出现铜镜发展至唐代,虽然铜镜的铸造工艺愈发成熟,但是在主题纹饰方面缺少明显的变化,皇室使用的铜镜多以龙纹镜为主,民间使用的铜镜多以人物故事镜为主。从唐代末期至宋朝初年,频繁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的背景下,宋代铜镜的主题纹饰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而同时期的金代,一方面承袭了宋代铜镜的这一特点,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一些图腾信仰、历史文化,因此主题纹饰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结合上文所述,除了廣为流行的龙纹镜、人物故事镜以外,双鱼纹铜镜、双马纹铜镜、童子戏花镜等都是金代铜镜中较为常见的主题形式。另外,从金代铜镜的铸造方式上来看,官铸铜镜主题纹饰比较固定,但是花纹精美,出土的文物上也能够清晰可见图案内容和条纹走向。私铸铜镜主题纹饰更加多样,但是由于技术、材料等原因,出土的文物中磨损情况较为普遍。

3.2 写实为主、风景为辅

金代铜镜的主题纹饰中虽然也有以王质观棋、吴牛喘月等神话传说作为题材,但是占比较少,更多的还是以写实性的人物故事、现实生活为主。另外,在细节刻画上也十分用心。即便是人物故事镜也很少重点突出人物,而是将人物的尺寸,控制在铜镜直径的1/3左右,其他大部分区域以花鸟、风景等作为填充,形成人与景相互协调的一种和谐美。另外,从画面构图上来看,人物多位于中间偏左或偏右位置,人物的四周用树的枝叶、山石等元素围绕,起到了衬托效果。另外,在金代铜镜中也有少量纯粹以风景为主的纹饰,或是单纯以铭文为主的铜镜。如金代仿宋元祐罗汉镜的内容是由“宋元祐癸酉孟秋既望鲍公诰依禅月昼像以七宝庄严敬造大阿罗汉一十八身”这32个字的铭文组成的。

4 金代铜镜的研究和赏析价值

随着出土的金代铜镜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在欣赏这些精美文物的同时也能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铜镜作为一种文物,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金代铜镜上刻画的内容可以让我们对金代女真族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有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特别是隋唐时期,铜镜开始在民间广泛使用,其主题纹饰也更加贴近民间真实生活,这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翔实的依据。其次,金代铜镜既承袭了唐宋铜镜的一些典型特色,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如在主题纹饰上增加了本民族图腾;在造型设计上出现了菱形镜、八角镜。这些创新之处也体现了女真族不断学习先进文化、锐意进取的精神。

5 结语

作为饰面照容用具的金代铜镜,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金代女真人的高度智慧。在吸取中原纹样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些新的铜镜纹样,在继承前代铜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独特风格,是金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已经出土的金代铜镜,在满足广大群众审美鉴赏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为科研人员进行金代历史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兼具了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为我们探索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小明,王绚.两汉铜镜铭文概述—以山东博物馆藏汉代铜镜铭文为例[J].收藏家,2018(1):21-24.

[2]王芳.浅谈古代铜镜的文化艺术内涵[J].文化产业,2019(22):20-21.

[3]侯蓓.唐镜观大唐—宣城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1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