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么多人打过虎,为啥只有武松红了?那山东卖拉面的也不是一家啊

 杨角风发作 2021-03-07

最近山东拉面哥火了,火得一塌糊涂,火得不可收拾,把全国各地的“妖魔鬼怪”都给惊动了。一时间能吃上碗“拉面”成了时尚,各路高人也各显神通,齐聚山东小乡村,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西游记》再现。

草草看了几个视频,有孙悟空,有济公,有圣斗士,还有矬地蹦……有卖身葬父的,有表演魔术的,有表白堵路的,还有专门跑去爬树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就要产生疑问了,拉面卖三块钱一碗的,并非只有山东拉面哥这一家,为什么这一家突然就火了呢?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我只是把它当引题,下面我们来谈《水浒传》。

杨角风谈水浒第23期:看到山东拉面哥突然就懂了,为啥那么多人打过虎,只有武松火了?

一、

整部《水浒传》中,跟打虎沾上边的好汉,可不止武松一个,草草数了一下,至少有五个人跟打虎有关系:

分别是打虎将李忠,打虎英雄武松,打虎猎户解珍和解宝,还有打虎王者李逵!

先说李忠,人家的打虎将称呼可是早就有的,当初在孙二娘包子铺,武松都不敢以打虎将自称,而施耐庵老爷子给的解释是: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但实际上李忠本领并不强,也没有打过虎,之所以有打虎将这个绰号是因为“李忠祖是霸陵生”。而霸陵生是特指李将军李广,在《史记》中,曾经记载李广射杀老虎的经历,所以作为李将军的后人李忠,继承了打虎将名号。

虽然顶着打虎世家的招牌,但李忠自己实在不争气,既没有打虎的勇气,也没有打虎的决心,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去找老虎打,而是选择了街头卖艺。

所以,以上五位,由于李忠只是徒有名号,从没有打虎实践过,故在打虎红人中第一个被淘汰。

剩下的四位中,解珍和解宝这哥俩可是专业选手,打虎是人家的独门绝技。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要用你的兴趣去挑战人家的专业!作为登州第一猎户,这俩人不仅打虎,甚至还把如何打虎给专业化、流程化、规范化了。

还有李逵,人家可以一口气宰了四只老虎,跟武松打一只虎都弄得筋疲力尽不同,李逵几乎是毫不费力,打完虎都不带喘一下的。

二、

那就奇了怪了,为什么打虎世家没红,专业猎虎的没红,一口气杀虎最多的没红,偏偏武松红了呢?

武松本来就是个小混混,读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天天想着当班级老大,招是惹非。学业荒废了以后,开始混社会,今天砸了李家的窗户,明天偷了王家的鸡,最终不慎打伤了人,逃了。

还是柴大官人觉得他是可造之材,把他养在了府上,当然,宋江那时候也打死了阎婆惜,也是被柴大官人养在了府上。

有一天宋江喝多了,半夜上厕所,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踩到了炭火上。结果火星子溅到了正在那里烤火的武松脸上,武松这暴脾气,挑起来一把拎起宋江就要打:

“你是甚么鸟人!敢来消遣我?”

若不是柴大官人及时前来制止,宋江说不定以后就上不了梁山了,而武松这么猛,让宋江也吃了一惊,俩人就此结拜了兄弟。

其实到这时候,武松能拿得出手的名号,也就是宋江的拜把子兄弟,虽然日后看相当牛叉。但在当时,宋江不过是个戴罪潜逃的杀人犯,跟杀人犯拜把子,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事。

所以,武松从来不会拿这个身份来介绍自己,即使后来上了梁山也是如此。因为不久后他搞清楚了,自己当年打的那个人并没死,也就是说自己本无罪。哎呀,这个拜把子拜亏了,怀着这个念头,跟拜把子大哥宋江辞别后,武松决定回家。

而真正让武松名扬天下的事迹,就是随后的景阳冈打虎,正是这次经历才开启了武松跌宕起伏的人生。

三、

那么,武松的这次打虎,跟其他人打虎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来讲,除去李忠这个世袭的打虎将,武松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打虎的人。大家也清楚,排第一跟排第二的区别,人们往往只会记住第一名,而不会记得第二名。

第一个敢自爆丑样相亲的,那叫凤姐,第二个这样爆丑样相亲的,那叫小丑;第一个夺得奥运金牌的,那是许海峰,第二个夺得金牌的,我不知道;第一个穿大衣唱歌的,那是大衣哥,第二个穿大衣唱歌的,我也不知道叫啥。

再有就是地方上的宣传了,像春晚上宋丹丹讲话了,那时候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阳谷县终于抓到这一次宣传的机会,不仅四抬大轿抬着武松游街,还当着众位乡亲们的面给武松一大笔奖金。县长也亲自出马给武松敬酒,并且像对待丁真一样,给武松提供了一个铁饭碗,阳谷县刑侦大队大队长职务,副科级,一时间整个阳谷县到处都在盛传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

阳谷县衙门的文书,也是对武松一顿采访,询问武松打虎的心路历程。并大肆宣传,包括武松面对老虎时想到的是这只老虎害了多少猎户,自己的生命算什么,今天一定要为民除害等等。

就这样,武松迅速被塑造成了打虎英雄,景阳冈也摇身一变成了阳谷县5A级景区。武松打虎处的那棵歪脖子树也被保护起来,周围围着一群画家,很多游客排队准备扮成武松打虎的样子画画。

三碗不过岗酒楼也成了阳谷县最火的酒楼,很多人慕名前来,一定要尝尝这打虎酒……

四、

当然,大家也清楚,靠一时网红所带动的经济效应,很快就会消亡的。所以没多久,大家也就不再关注景阳冈,也不再喝打虎酒,更不怎么关注武松了。

这时候,作为武松来说,该咋办呢?

这就要吸取大衣哥的经验了,要知道,当年在《星光大道》出名的草根明星并非大衣哥一个。还有什么草帽姐、王二妮、旭日阳刚、阿宝等,可是,现在还活跃在流量池里的估计只有一个大衣哥了。

这其中就能看出大衣哥的聪明之处了,一方面是自己在有意无意的宣传,另一方面则是身边人帮着他宣传,想不高调都难。

所以,武松也清楚,自己的打虎英雄名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的。即使是孙悟空,遇到不清楚自己的妖魔鬼怪,也是会重复一遍:

“俺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人齐天大圣孙悟空!”

武松所采取的策略就是这种策略,在醉打蒋门神的时候,他可是三次重复自己的身份,比如一开始先跟施恩说:

“俺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

这太厉害了,在害了三个月疟疾之后,还是醉酒状态下,竟然三拳两脚就打死了老虎,这也太厉害了吧?

遇到蒋门神,也是同样的一句话:

“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俺兀自打死了!量你这个直得甚的!”

五、

包括后来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担心以后的说书人没有梗用,专门在墙上留下一句话: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所以,以后的说书人,每每讲到武松大展神威,血溅鸳鸯楼后,总会意味深长地拍一下桌子,作为终结词: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所以,除了阳谷县留下了打虎英雄武松的传说外,还有孟州也在流传打虎英雄武松拳打蒋门神,以及血溅鸳鸯楼的传说,通过各种说书人的传播,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我们再看解珍和解宝是怎么打虎的:

“整顿窝弓药箭,弩子铛叉,穿了豹皮裤,虎皮套体,拿了钢叉;两个迳奔登州山上,下了窝弓,去树上等了一日,不济事了……”

作为登州第一猎户,这哥俩可是有备而来,是专门响应县衙号召,带着专业装备去打虎的。而且蹲了三天三夜之后,才打死老虎,还没有拿到,而是老虎滚到了村霸毛太公家院子里,被人家抢了功,还把前来讨虎的这哥俩给关起来了。

这哥俩后来被人救了,这才死里逃生,跑去了梁山落草为寇,这种经历传出去也不太好听。而且地方没有宣传,自己也不好意思宣传,于是这俩打虎英雄就此埋没了。

六、

我们再来看一下李逵,一个人连杀四只虎,怎么也没有落得打虎英雄的名号呢?

实际上李逵连杀四虎,是比武松威风多了,当时他杀虎后下山来,遇到了一群猎户。李逵跟武松一样,告知了他们自己打虎的事迹,当时猎户是不信的:

“不信你一个人如何杀得四个虎?……这条沂岭自从有了这窝虎在上面,整三五个月,没人敢行,我们不信,敢是你哄我?”

后来确信是李逵打了虎后,大家也是打算宣传一番的,可是李逵是通缉犯啊,他哪里敢留姓名,所以人家曹太公问他是谁时,他只敢回答个假名:

“我姓张,无名,只唤做张大胆。”

连施耐庵老爷子都觉得太可惜,写到这里的时候,还作了一首诗:

“人言只有假李逵,从来再无李逵假。如何李四冒张三,谁假谁真皆作耍。”

李逵不敢在民众面前炫耀,回到梁山总可以大肆宣传一下吧,好歹也是杀了四只老虎,在武松面前也能挺挺腰板。

可是李逵是讲了连杀四虎的事,但是众人没法说啊,这可是拿李逵老娘的命换来的,难道大家要庆祝一下李逵杀了四虎(老娘被虎吃了)?

虽说他们都是一群强盗,但是在各自的老娘上面,还是不能,也不敢这样放肆啊!

就算是日后李逵面对武松时,还觉得憋屈,但他也毫无办法。你都不好意思提这事,回家背老娘来享福,结果半路上被老虎吃了,你咋说,有脸宣传吗?

而且,江湖上也没有任何传说说李逵打了四虎啊,顶多会说是一个叫张大胆的人杀了四虎。官府没有宣传,自己没脸宣传,知情人也不好宣传,况且李逵打虎是有备而来,带着朴刀,利用地形优势杀的四虎,跟武松后来的赤手空拳还是不一样的。

就这样,武松打虎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而其他的打虎好汉们,逐渐被人遗忘,打虎英雄名号也就非武松莫属了。

后世人们给续了一部《后水浒传》,看淡一切的武松已经出家当了和尚,柴进等人前往探望他,曾经提到了他的英勇打虎事迹,没曾想武松笑笑:

“算不得英雄,不过一时粗莽,若在今日,猛虎避了它。”

这一点上,拉面哥仿佛比武松看得远,前几天他都被逼得躲起来,电话也不接,人也不露面。是啊,这一切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即使这么多人还有地方也在大肆宣传,而他不过就是想卖碗面而已……

杨角风谈水浒前期回顾:

打虎将李忠,都当了山大王了,为什么对鲁智深还是那么吝啬小气?

鲁智深为什么叫“花和尚”?看看他干的这几件事,还真没冤枉他

水浒传:智真长老收鲁智深为徒,为什么赐了个平辈“智深”法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