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不到便是病!这古方和阳气散寒湿,专治疑难病症

 繁星1 2021-03-08

寒为阴邪,性凝滞,易伤阳气。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则阳虚阴寒之病遂生。

图片

包括了乳腺癌,鼻咽癌,甲状腺肿,关节肿大积水变形,脓血症等多种症状。往往伴有全身虚寒症状,如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体倦乏力等。舌苔淡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

如患处表现为疼痛还好,易消散,如果重按它都没有反应,没有痛感,而且很坚固的,便是毒根已深,要想消除它已经很不容易了,治疗上刻不容缓。

《黄帝内经》曰:“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

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洪绪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以达阴寒散、阳气和之功。


组成:

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1.5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1.5g,生甘草3g

图片

本方补血与温阳同行,辛散温通与味厚滋腻共用,起到补中有散,有通之功。

用药基本分为两大阵营:

其一温补营血:熟地、鹿角胶。

其二辛散温行:肉桂、姜炭、麻黄、白芥子。

方中熟地量最大,取其味厚滋腻而温补血气。


温肾壮阳,益精养血,暖筋骨的鹿角胶,有生精补髓、养血壮阳、强壮筋骨之功。

两味牵手,既养血,又补阳,起到打好地基的作用。

姜炭苦温,能入身体深处温经散寒。

肉桂辛甘大热,像个小火炉,补火助阳散寒。

两味合用,温通经脉,破阴回阳。暖意一点点袭来。

麻黄散寒宣通,让阳气进入体内祛邪。白芥子辛温,喜欢到处行动,剔除里外邪浊,消痰散结。二味可助姜、桂散寒凝。

又因寒邪凝滞,以致肌肉组织闭塞,需用发散之品来祛邪。

麻黄辛温微苦,具宣散发越之性,能打开肌肉组织,透毛窍,以便宣通经脉,散去肌内之寒,以祛邪外出。

白芥子辛温,喜欢到处行动,剔除里外邪浊,消痰散结。助姜、桂散寒凝。

图片

两大阵营相遇,

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一散一补,补血不滞邪,温散不伤阴。

且麻黄与炮姜、肉桂合用,温经通脉之力更得增强,以加强全方解散寒凝的作用。

由此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使寒凝得解,气血得行。最后再加一味生甘草,解毒作调和。

如自然界中阳光普照,寒凝顿消,阴霾四散,阴平阳和,万物茂盛而向荣。体内的各种阴寒之病也得以消除。

近代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阳和汤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及其他如肿瘤、慢性溃疡、骨髓炎、窦道瘘管、甲状腺结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难治性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得当,往往收到奇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