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优秀的管理者总能“让人舒服”?阿里:因为管理就是自我修炼

 WQ_AI_LYS_999 2021-03-08
图片

在一次阿里高管课上,有位高管问道:

我为什么要这么累去搞人的事情,

大家就做事情不就好了么?

这个问题当时连彭蕾都卡住了。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传播的很广,文章列举了李嘉诚、任正非、柳传志等商业大佬“让人舒服”的例子,分别提及了他们能让人舒服原因是平易近人、谦卑、高情商,而后得出了他们之所以这么成功共性就是“让人舒服”,再归结就是情商高。最后拔高到“让人舒服”是本事,是顶级实力。


虽然是鸡汤文的固有套路:聚焦于成功个体、牵强于规律提炼、得出虚渺结论、就是讲不透实质。但很多人共鸣,至少说明高阶人士“让人舒服”算是共识了。

在给企业做内训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管理者,也是慢慢感受到,越是优秀的管理者,越“让人舒服”。

那么,究竟什么是“让人舒服”?为什么越是优秀的管理者越“让人舒服”?鸡汤文没讲透,我们再探讨下。


 01 
“让人舒服”的实质是尊重需求、“视人为人”


“舒服”,网络释义是指身心安恬称意;生命的自然状态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


其中,生命的自然状态指的是生命各个阶段天生的认知感知状态。比如小婴孩在口欲期,喜欢用嘴去感知世界,把什么都往嘴里塞。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需求。

因此,要“让人舒服”,就要让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舒服感可以是单一需求被满足时产生,也可能是复合需求被满足时产生。

比如,小婴孩饿肚子哭闹,有可能是有吃东西的生理需求但没得到满足,也有可能是拉臭臭有清洁的生理需求没得到满足,在单一或复合因素作用下使其产生了不舒服感觉;一旦喂饱或换了尿布,便不在哭闹,需求得到了满足,舒服了。

而我们这里所讲的舒服特指是职场社交场合下的舒服。一般,社交时最大的需求便是尊重需求,一旦在社交中得到了尊重,人很容易产生舒服的感觉。

图片

所以,“让人舒服”就要学会尊重的论调不少就这个原因。

所谓尊重,即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申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言行由心生,所以,尊重再深挖一层,实指的就是心理层面的平等

怎样会有心理层面的平等?我是人,你也是人,我以人的视角把你当人看,我同样对待之,便达到了彼此平等状态,所谓“视人为人”便是指的此。

通过推导到这,应该可以看出,职场社交场中的“让人舒服”实质就是做到了“视人为人”

图片

“视人为人”,最早是出现在佛语“在人之上,视人为人;在人之下,视己为人”。而西方的心理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简言之,把人当人看。

有人会觉得可笑,不把人当人看,不是骂人吗?脑洞再大,也不可能见谁都脑补别人不是人的模样吧?

还真别笑,旧社会强烈的等级观,从心到言行不把人当人看,还真不是个例。佛语所言毕竟也需要年代背景的,其目的是去引导特定年代偏离的社会价值观。

最典型的例子:

解放战争,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被当时还算弱小的解放军所击败。究其原因,大概从从两军指挥官冲锋时喊的口号中,便能寻得:冲锋时,解放军指挥官都喊“跟我上”,而国民党军队指挥官都喊“给我上”。

“跟我上”与“给我上”,仅一字之差,但它们给人带来的力量,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国军的指挥官依着旧思想,做惯了官老爷,兵在他们眼里都是低一等的。没有谁会关心在乎一个兵的需求状态,兵更像是战争的工具,如此,兵怎会舒服?

解放军,官兵一致,职务上有上下级,但等级上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官看兵不会觉得他们低一等,兵瞅官也觉得他们不是官老爷,从言行到心态均调整为平等姿态,“视人为人”的组织便出现一个组织,成员彼此感受到了“舒服”,迸发出的力量无穷。

是否能做到“视人为人”,除了受等级观影响外,还受自私度影响。

谈“自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心理状态,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还常常与贪婪、卑鄙挂钩。

其实,“自私”本是中性状态,人与身俱来,是指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比如,出生没多久的小婴孩,对玩具分享常会有防范动作也是“自私”的表现,你能说小婴孩心理状态是负面的?

但中性状态失了衡,就容易带来负面影响,而“自私”就是很容易失衡的状态。

现代社会,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一批人,社会成分分划带来的等级观早已没那么强,新观念里越发强调自我,而这促使了“自私”的失衡,加重了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人一旦太专注于自我需求状态,便容易忽视他人。

你看待一个人,看不到他的需求状态,便等同于把他看作为物,只有物是没有需求状态的。而人是有感知的,你心理上如何看待我最终都会映射到行为上。

你“视我为人”,将心比心,我便感受到了舒服;你“视我为物”,敷衍应付,我便感受到了不舒服。

等级观诱使人主动“视人为物”,私心的轻重则会裹挟人被动“视人为物”。

图片

被动状态的可怕就是,很容易被无意触发,一旦人自身缺少纠偏力,就很容易频繁出现“视人为物”的状态。

优秀的管理者的高明,就在于能始终关注内心、宽心待人,如此,自然易做到“视人为人”,让人舒服。

图片


 02 
管理中,我们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到“视人为物”?


这里结合一个真实的案例作解析:

给企业做内训,有一场到绩效环节,依规要根据绩效排名末尾淘汰人。

图片
内训现场组建团队中

有一组被淘汰的那人,绩效分大部分小项都还行,唯有一项“纪律”分被打了超低分。我们的老师很好奇,追问原因。

那个组长的解释是,昨夜加班做方案本来就很关键,大家都聚在一起,铆足了劲集智划策。但过程中,小文(被淘汰那人)久躲一边捣鼓手机,很长时间不参与,后来状态也不行,在团队中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结果,被淘汰人坐不住了。跳出来反驳:组长,你这打分真的太片面了!我不服!

老师顺势就让他俩直接进行绩效面谈。

被淘汰那人像是憋屈很久了,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连连追问:

组长,你这打分太不公平了!首先,绩效之前,你公布标准了吗?其次,你在看到我玩手机你制止了吗?你在看到我长时间“玩”手机后,问过我原因了吗?是我参与不进来,有情绪了?还是另有其因?

可是,你什么动作都没做,你就直接把我判“死”了!我很不服!我也很难受!

图片内训学员绩效表示例

说着,这兄弟竟然有点哽咽:

你知道我昨天为什么会那样“玩”手机么?我现在告诉你,因为,我小孩病了!

我是打心眼里觉得这个培训很重要很有意义,又觉得小孩的病,倒也不算严重,所以,就安慰老婆,让她别急先应付着,并解释了暂时回不去的原因,让她也放心,问题应该不大。老婆也理解了。

但,安慰的话说归说,心始终放不下,一直挂念着,动不动就询问情况,同时网上在线询着医。这就有了抱手机“久”玩的现象。

这些,组长,你知道么?你关心过么?!本来我也没打算让别人操心,就只想默默承受,但现在这种情况,我不得不讲,要知道,我一直也很积极为小组做贡献。

组长竟一时语塞。绩效面谈,成了独家诉苦了。

导致最终“爆发”原因,简而言之,就是下属让组长不舒服了,组长也让下属不舒服了。

我们先不探讨绩效设置问题。试着解剖组长所谓的不作为。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组长发现自己的组员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时,完全是有时间、有义务和机会去跟进了解情况并做好提醒工作的。但是,他选择了没有做。这是本次“问题”爆发的起始症结。

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时的组长出现了“自我背叛”,背叛了本该他这个角色本该会做出的提醒督导动作,结果放任了该组员,并间接导致整个团队出现了不好因子。

人一旦背叛了自己,就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事情,看待自己和别人,周围的一切,都被扭曲了。

通常出现“自我背叛”的人,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就会进一步对自己的“背叛”行为进行“自我辩解”

他能坚持不去提醒,内心应该没少给自己做疏导:“我应该顾大局,瞄着任务本身,不能为了照顾个体,浪费时间、牺牲项目的推进”“小文如果真的是有劲头的人,就不会需要我一直盯着提醒”。

而事实是,小文确实陷于家庭事务中,并未如组长预想的那样,迅速调整归建。

小文的种种表现与组长内心“自我辩解”的声音相背,加深了组长对小文的偏见。他开始陷入“自我欺骗”:“看来小文就是积极性不高,对本项目很敷衍不认真的人”。而此种判断会很失真,是内心被自我偏见“欺骗”的产物。

这时的组长看待小文时,不再客观,完全有内心的偏见占领,很难再能感知到小文的需求状态,他不再“视人为人”,小文便开始感受到了不舒服。

图片

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做了什么,而是在于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出发点去做的,同样的事情,但是出发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不管怎么做,内心的出发点只会是两种,要么是设身处地地对待他人,要么就是只盘算自己的利益得失。

如果,组长一开始想的是做好项目并帮着大家一起成长,看到小文这样,他就该直接选择拉一把。但是他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不管不顾盯着做好项目,自私开始作祟。

为了做好项目,项目中的所有参与者对组长而言,其实就被工具化了。小文感受到了不舒服,好像是首例问题显现,但若接下去,绝不会是个例。

再说小文。在出现家庭问题时,他本可以分享伙伴请求理解再找机会处理,如此也不会带来后续的非议和不理解。

但他“自我背叛”了这个更合理的举措,忽视了自己作为团队一分子的事实,自私“处理”自认为最紧要的事。

他的“自我辩解”大体能想到:“谁家还没有个小孩生病,何况我还坚持未走,这不该是人之常情吗”。

一旦如此,他只会进一步“自我欺骗”:就算我被指出“开小差”问题,只要我讲出原因,应该能换取体谅。这种状态下,他会选择性地忽视自己本身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所以,团队有成员一指出他的问题,他立刻就炸毛。并且“滔滔不绝”只顾着倒“苦水”。

那一刻,他满脑子考虑自己,便没空间去顾及团队其他成员需求状态,不再能“视人为人”,组长的不舒服应该代表的是一大部分人的不舒服。

归纳起来:私心过重就会导致人“自我背叛”自身角色该有的责任和担当,进而不得不通过“自我辩解”为失责谋求心理正当性,给自我寻宽解。一旦内心体谅默认了失责行为,个体便不再真实,进入了“自我欺骗”状态,任何判断不再客观。心理上忙于给自身问题打补丁,别人的需求状态就极易被忽视,自然不能做到“视人为人”,不舒服就产生了。

图片

 03 
管理管到最后就是自我修炼


在一次阿里高管课程上,有位高管问了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这么累去搞人的事情。大家就做事情不就好了么?这个问题当时连彭蕾都卡住了。

在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公司,强调以人为本,好像做管理的要搞人的事情已经是天经地义一样的概念,突然被挑战,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后来,阿里人渐渐明白,搞人的事情,既为了提高绩效,更重要的是为了修炼自己。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管人!如果是把人管起来,那人和牛羊有啥区别,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哪了?这是典型的“视人为物”。

管理更多的应该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到待人接物,又必然牵扯到能不能坚持“视人为人”。

其实这就像古人曾说的那句话:“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其实是相互的,“让人舒服”的待人之道,并非圆滑世故的手段,反倒是善待自己的基础。

也有人疑惑,做人做好自己不就行了嘛,如果做一件事总在考虑别人舒不舒服,是不是会太讨好他人了吗?

回看“视人为人”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让人舒服”,这并非献媚,而是深植在骨子里的教养,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就像曹雪芹说的:“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优秀的人早已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

但没有人生来事事皆动明。对于优秀管理者,现在的优秀只是果,管理过程中的修炼才是因。就好比“视人为人”,看似简单,却往往更不易做不好。大道至简,解析却繁复。但不管解析的多么清晰明了,还得个人在运用中加以理解吸收,以致知行合一。

图片

为帮助客户企业缩小与阿里等标杆企业的效能差距,茅庐学堂结合阿里20年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特邀一批十年以上具有实战经验的业务管理与组织发展专家,精心打造四堂组织能力建设核心课程:《定战略》《育干部》《造团队》《落文化》

我们将一起从战略、文化、管理、团队四个维度夯实企业组织基础,缩小100倍效能差。

此次《高绩效团队打造线上训练营》融合了以上部分课程的核心精华,人事合一、训战结合,9天时间快速提升学员的业务拆解力和团队管理力。

训战结合线上学习营
9天学会打造高绩效团队

长按扫码▼了解详情

更多课程请添加

铁军小哥
微信:alitiejun002
图片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