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贾晓玲的创伤,就能看懂《你好,李焕英》

 昵称535749 2021-03-08
发布时间:2021-02-19

文章封面

《你好,李焕英》电影结束的时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周围很多人脸上的泪水,今天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看这部春节档电影的泪水背后的故事。


01

泪点一

<亲人的离世:爱的丧失>

对于儿童也好,对于成年人也罢,爸爸妈妈的离世都意味着两层含义,第一层:爱的丧失;第二层:被爱抛弃。

父母是每个生命的起点,父母的存在让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把内心那个孩子随时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对父母撒娇、愤怒,我们可以在压力不堪的生命过程中有一个人或者可以依靠,或者可以抱怨。

对于父母离世这个事情来说,我们虽然随着年纪的增加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那只是我们脑子(意识)的知道,而不是情感的接受。

人都是有自恋存在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最被上天眷顾的那一个,被眷顾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希望自己是死神、疾病、厄运忘记的那个人。而当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对苍天怒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孩子来说,他不能很清楚知道父母的死亡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更深的丧失,他只能够感觉自己被抛弃了,以前自己总是有家可回,随着父母的离世,自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从此只能随风而动,随波逐流。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虽然会因为懂得了很多知识,也看了很多悲欢离合,知道生命最终会有尽头,但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依然会希望这个分离的时候永远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对于电影中的贾晓玲来说,一个18岁的女孩,妈妈的猝然离世,对于她来说,意味着爱的客体丧失,也意味着被爱的客体抛弃。这引发了每一位观众内心关于爱的恒久性的自恋需求破损的恐惧,反应到情感层面,就是对于妈妈离世的悲伤的共鸣。

 

02

泪点二

<关系的丧失

——自我无意义感>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从小就听着这首歌长大,以前没有觉得这首歌有什么特别,只是认为这不过是每个生命对于爱的渴望。但随着年纪的增加,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更多的发现,这首歌其实很“存在主义”。

人们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赋予无意义的人生精彩丰富的意义。

既然要完成自我塑造和自我成就,那么“自我”的建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源头就是从妈妈的眼睛里来。

我们因为自己能让妈妈笑而幸福,因为自己能让妈妈夸奖而自豪,因为自己能帮助妈妈分担解忧而感受自己的力量。

就像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这出戏的主角,那么最重要的观众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妈妈”。

电影中贾晓玲是一个从来没有让妈妈骄傲省心的女儿,对于她来说,她的存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还是一个麻烦,她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能够成为妈妈的骄傲,这些原本可以在漫长的生活中一点点去完成的验证,在卡车的急刹车声音中戛然而止,她没有机会因为她的璀璨而点亮妈妈的笑容。

随着贾晓玲妈妈的离世,贾晓玲不仅失去了爱的关系,也失去了体验自我最直接和有力量的渠道。对于一个18岁的女孩来说,人生一下子坠入浓雾弥漫的黑色森林。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每一位观众内心对于在关系中的自我价值感中断而产生的恐惧,反应到现实层面,既是对电影中晓玲对妈妈离世不能接受的悲伤的共情,也是为贾晓玲在似梦似幻的“穿越”奇遇中,她能够为妈妈做很多事情、并且因为自己的行动而让妈妈绽放笑容而感动。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成为妈妈的骄傲,因为那代表“我值得存在,我值得被爱”。

 


03

泪点三

<="" span="">

爱与被爱构成完整的爱>

法国著名小说家乔治.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爱与被爱。

对于爱,有很多的学术讨论和现实表现,达成一致的是对最美好的爱的体验的共识:我发现深爱的人也正在深深地爱着我。

在这一点上其实不用过多的阐述,很多家庭当中的爱恨情仇都源于我爱你,但你却不懂我的爱;我爱你,但我却感觉我的爱是多余的;我爱你,但你却不是像我爱你那样爱着我;我爱你,但我却总是被爱弄得伤痕累累。

在我的咨询中,太多的个案或者因为爸妈离世,或者因为和父母的冲突太大、误会太过根深蒂固而导致自己没有机会体会爱与被爱的真实性和确定性而遗憾、纠缠。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内心对于自己在爱的关系中是不是爱的很真诚,是不是获得的爱很真实都有安全感的不足,而这也激发了人们为了爱的完整性的体验而愿意做更多的自我建设和关系的建设。

电影中贾晓玲最后通过李焕英给自己补裤子这个细节发现了不仅自己在拼尽全力爱护妈妈,让妈妈快乐,同样妈妈也在拼尽全力爱护自己,让自己幸福。

这时候爱与被爱完整的出现,虽然它很短暂,只是那么一瞬间的发生,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不能知道那是一个梦、还是一个幻觉,但每一位观众依然被那个瞬间的爱的完整所震撼,因为它恰好共鸣到我们每个人内心对于爱与被爱的完整的爱的渴望。

 

04

泪点四

<创伤:没有完成的爱>

 

当然,如果这部电影从孩子对父母过度理想化期待和父母自恋导致对自己真实情感的压抑、控制等方面都也是可以去讨论的,但我觉得如果那样说,其实是懂得了心理学,但没懂得贾晓玲。

说的更简单一些,就是心理咨询师懂得用理论来分析,但分析者没有用爱去懂得被分析的人。就像在咨询中,有些咨询师能够准确的分析来访者的每个症状、每个梦境,每个行为,但咨询师唯独没有看到来访者这个完整的人在表达什么。

整个电影不是在说教育、家庭关系,而是在说丧失的创伤。一个深爱着妈妈的女孩,还没有来得及让妈妈被自己好好爱过、没有让自己成为妈妈的骄傲、没有确定即便是自己幼稚、总是做错事,但妈妈依然深深爱着自己,妈妈就猝然离世,她希望有一个重来的机会,这个机会中不需要理智,不需要逻辑,不需要正确,只需要爱。

“我用我生命中我认为最好的方式爱我爱的人,我用我能够想到的最浪漫的情景来让我爱的人爱着我。”这就是有爱的丧失的创伤体验的朋友们内心所有的动力,不让遗憾真的成为遗憾,在幻象中让没有完成的爱得以完整。

电影中贾晓玲在奔跑中的眼泪,贾晓玲在妈妈病床边的痛哭,贾晓玲想象出来的妈妈的一颦一笑,想象出来的妈妈的泪水,都在告诉每一个观众她有多么的爱着妈妈,她有多么的不忍失去。而这也恰好击中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不论年龄几何)对于爱的丧失其实都是一种创伤体验。

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很多青少年问题让他们的父母很困惑,很多神经症患者的症状让他的家人很困惑,其实青少年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者成年人的心理疾病的症状都是他们长期的创伤在表达,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去思考这些片段性的症状、问题,那我们只是在阅读创伤带来的结果,而创伤是如何发生的,发生创伤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恰好忽略了。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此刻的现象,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个人更多一些的资料,完整的看待这个人,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明白所有的创伤制造出来的症状,都是在呼唤没有完成的爱。

 

 

我想这是一部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渴望被父母无条件的爱,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父母的骄傲的电影,也是一部对逝去的爱人深深的思念的的电影。

《你好,李焕英》很像升级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或许它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妈妈别走,我值得被你爱护、守候,妈妈,请接受我用自己的方式爱你,我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柏燕谊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