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碑林博物馆(二)——《开成石经》

 板桥胡同37号 2021-03-08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最大的一块石碑——石台孝经碑。

今天给大家介绍另一块很有名的石碑——开成石经。

图片

开成石经碑是进入第一展室最先看到的碑,这个碑是唐文宗时期的国子监祭酒艾居晦率领国子监师生一起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做的,是古人的教科书。之所以叫《开成石经》是因为它刻成于大唐的开成2年,所以就以刻成的年号命名的。

图片

在古代,印刷术并不发达,学生们学习经典多是互相传抄,但抄很费功夫又容易出错,错误多了就会产生很多争议,所以唐文宗为了避免产生争议,所以就下令官方考定了标准版的课本,把它刻在碑上,如果民间有争议出现就以这个刻的为标准来校对,所以这个石碑相当于是唐代人发行的标准版教科书。

图片

在当时一共刻了12本书,“九经”就包括:《诗》(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书》(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礼》(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分《周礼》、《仪礼》和《礼记》、《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春秋》(我国最早编年史)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并《孝经》、《论语》、《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共十二经。清代的时候,清朝政府还增刻了《孟子》19块石碑,合称“十三经”。

一共有650252个字,一共刻了114块,正反两面都有刻字,一共228面。

图片

现在看到的就是1000多年前唐朝刻的版本,但实际上,历史上刻这个经一共刻过7次,最早的时候是汉朝时候刻的叫熹平石经,最晚是清朝乾隆刻的叫乾隆石经。这个开成石经是历史上第三次刻经,但这一套石经目前是保存最为完整,史料价值最高的一套。乾隆石经倒是完整,但那个因为年代近,史料价值不高,现在乾隆石经在北京国子监,但没有开成石经价值高。

图片

明朝时候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8级大地震,把这个开成石经震裂了,现在也可以看到碑面是裂的,裂痕处缺了文字。当时明朝官府非常重视,所以明朝就已经把这个字补出来了,不过并没有在原碑上补,而是另外补了97块小碑石,在碑底立着,所以现在看课本内容很完整。

图片

开成石经之所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最大的原因大概就是它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学经典的最早版本。比如,《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而《开成石经》里面所写的《尚书》就是现存最早的版本。石经之后,各种不同的《尚书》版本实际上都是以石经为底本,因此可以说《开成石经》所刻的《尚书》版本是后来一切《尚书》版刻本之祖。

图片

其次,《开成石经》完善了儒家经典核心的内容框架。例如:《尔雅》初成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已经全面修订成稿。由于它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因而成为古代文人儒生们的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

汉文帝曾置《尔雅》传记博士,实际上是将《尔雅》同《论语》《孝经》《孟子》一样看做“准经”。糖醋以科举取士,定《五经正义》为科举标准,不久以《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易》《书》《诗经》《论语》《孝经》为十一经,到唐文宗开成二年,又加《尔雅》为十二经。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开成石经》成就了《尔雅》的儒家经典地位。

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第一展室最重要的文物——《开成石经》。

但,开成石经虽然文学价值很高,但并不是名家刻成,所以书法价值并不高,要看书法,就还要看后面展室里面的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这些人的。

明天争取给大家介绍第二展室里面书法大家们的碑文以及碑林博物馆的国宝级镇馆之宝。

(文中图片取自百度,如有问题欢迎大家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