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50后到80后父母的教育之猜想

 安蓝2021 2021-03-08


关于50后到80后父母的教育之猜想

今天跟宋老师聊了一会儿,说到我的书,他说,有一个明显感受是,你书中所说的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几乎都有……

可以感觉到,他话语中所包含的那份愧疚。

他的话,让我想到我大姑姐。我的书刚送到会宁时,大姑姐便从王喜那儿取了书,“用了半天和一个晚上一字不落地读完了。”

我至今还记得,她给我发来的长长的两串微信里那种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她说,如果不是当年的失职和照顾不周,她的两个孩子高考不会失败,她觉得她自己愧为母亲……

宋老师的话和大姑姐的留言,让我不禁陷入深思:50后的宋老师和60后的大姑姐,他们当年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为什么他们看到我的书后,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从宋老师即将出版的新书《我的青春我的塬》自序中可以看出,宋老师16岁就到了高湾插队,一直到1978年才返城。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一切百废待兴。农民们刚刚包产到户,鼓足了干劲,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开荒种地挖梯田,而工人们则是没日没夜忙生产抓安全,哪能顾得了自家的小屁孩?

据大姑姐讲,孩子很小的时候,全家都要去地里干活,她就只能把两个娃拴在家里,锁在屋里,等晚上回家时,娃们饿得哇哇直哭。孩子上学后,她经常非打既骂。可是,即便是如此,她的两个孩子也非常勤奋努力、积极上进,最终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

宋老师没跟我讲他孩子小时候是怎样带的,但根据我的经历可以猜出一二。我们小时候,父亲要上班,母亲要干活,为了让我们跟别人家孩子一样,吃饱穿暖有学上,他们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挣钱。因此,我们通常都是“放羊状态”,哥哥拉妹妹,妹妹拖弟弟,三个孩子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由着性子尽情耍。学习的事儿,更是从不过问一个字。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身心健康没有学坏,现在生活得也很幸福啊。

比起50后和60后父母,7080后父母们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资源充足,闲暇时间更多,有更优越的条件养育孩子,有更充沛的精力管教孩子了,可是孩子们却动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也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焦虑头疼,不知所措。

为什么没人管的孩子,反而比管得更多的孩子,更健康、更皮实、更积极乐观、更懂得感恩呢?

也许有人会说,50后60后父母的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单纯、就业压力小,即便不怎么管,也不容易学坏,即便不上大学依然能够很好地生活。而7080后父母的孩子们受到的诱惑太多,容易学坏,竞争太激烈,就业压力太大,所以得严格管教,得拼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前程。 

但是,仔细想想,真的是如此吗?当下这么好的社会环境,如此丰富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异常发达的网络世界,孩子即便是不上大学,只要勤奋努力,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在哪儿挣不到钱?在哪儿不能生活?看看火得一塌糊涂的丁真,一个迷人的微笑就圈粉无数,饭票哗哗从天而降,更不用说那些直播网红们,靠着一张脸,一张嘴,就吃穿不愁,生活无忧了。

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要是单纯为了孩子的生存和生活,父母们大可不必那么焦虑,心放宽点,胆放大点,要求放低点,孩子们只要身心健康地长大,不要学坏,将来必然会有一条属于他的路可走。再说了,即便是考不上名牌大学,还有很多出路,何必非要去硬挤一根独木桥呢?

因为几句聊天,扯出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总之权当是抛一块砖吧,希望引来大家的玉,一起思索,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