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兵马俑坑陶俑彩绘脱落的原因

 东海若水斋 2021-03-08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坑陶俑彩绘脱落的原因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3-04
订阅

俑头上残存的生漆层和彩绘。

俑头上残存的生漆层和彩绘。

考古资料表明,秦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在随葬时都通体施彩、艳丽夺目。然而,在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遭到进水、坍塌、火焚等自然和人为损害,陶俑出土时大部分彩绘已经脱落,只是在一部分未被火烧或埋压较深的陶俑身上存留有彩绘。但是,当我们站在秦俑一号坑东端的观览台上向下观望时,看到的陶俑却是一片灰色。那么,出土时残留在秦俑身上的彩绘为什么都脱落了呢?

秦俑一号坑发现于1974年,一号坑东部的五个探方计一千多件陶俑是在1978―1981年间发掘并修复的。受限于当年的文物保护条件,当时的考古人员也曾采用在陶俑表面涂刷稀释后的乳胶来保护残存的彩绘,但并未得到良好效果。1987年,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主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课题组成立,课题组认为,要保护陶俑身上的彩绘,必须先知道彩绘脱落的原因。在不懈努力下,秦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终于被找到,问题的根源在于秦俑特殊的制作工艺:烧制后在陶俑表面涂刷了生漆。

生漆,也叫大漆、土漆、国漆,是一种从漆树汁液中采集到的乳白色液体,加工后变成黑褐色。研究人员发现,秦代的制俑工匠在给陶俑绘彩前,先在烧制好的陶俑身上涂刷了生漆底层,导致生漆底层在陶俑表面形成了漆膜。然后再用动物胶调制的不同颜色的矿物颜料涂刷在生漆底层上,以适合的颜色来表现俑的皮肤、毛发和服饰的颜色。两千多年后,生漆层老化,不仅失去黏性,而且极度脆弱易裂。在陶俑出土后,在自然干燥(失水)过程中,表面生漆底层对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湿度降低到一定阈值时,生漆层会因为干燥而开始龟裂、收缩,继而会起翘、卷曲,并从陶体表面脱落。陶体表面的生漆层起翘脱落了,施绘在生漆层之上的各色彩绘也就随之而去。这种现象用一句常用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秦代在陶俑表面涂刷生漆的目的,可能为了使陶俑身上的彩绘颜色更鲜艳,也可能是利用其自身的黑褐色来表示铠甲的颜色和皮革的质感。然而,生漆层给彩绘保护带来的麻烦却是灾难性的,其一是,随着陶俑的失水干燥,老化的生漆层就会起翘脱落。其二是,生漆层具有很好的隔水性能,且不易溶解,尽管经过二千多年,生漆已经老化,但它不透水、难溶解的特性仍然存在。这种性能对秦俑彩绘加固来说却是一道不易攻克的障碍。正是由于生漆层的存在,常见的液体黏合剂难以透过漆膜进入到生漆层与陶体之间,从而也就不能将生漆层与陶体表面黏合在一起。早期没能解决生漆层与陶体之间的黏合加固,而陈列在自然环境中的陶俑,其失水和干燥却不可避免,导致生漆层及表面彩绘起翘、脱落。这便是秦俑一号坑东端的陶俑彩绘未能保护下来的原因。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