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解读秦俑发现40年

 RK588 2015-01-27

秦兵马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


今年,是秦兵马俑发掘40周年也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35周年。9月底,“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37件(组)披着“彩色衣裳”的秦兵马俑首次向公众展出。


中国日报中文网

秦兵马俑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


今年,是秦兵马俑发掘40周年也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35周年。9月底,“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37件(组)披着“彩色衣裳”的秦兵马俑首次向公众展出。


兵马俑是如何被发现的?


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西杨村。西杨村南,原是一片柿林,这里墓冢累累,乱石堆积。


1974年3月,该村村民这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这次,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 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 陶马 约6000件。


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 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


1978年6月,秦陵西侧7米深的土层中探出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属马饰,由此揭开了发现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铜车盖、铜马头、铜俑也一一显露出来。当两乘精美绝伦的大型彩绘铜车马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整个世界又一次地震惊了……


1999年,百戏俑出土,秦始皇用来丰富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业余生活的“娱乐杂技团”逐 步呈现在世人眼前;


2000年,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处的陪葬坑中,发掘出土了不同于秦兵马俑的8件文官俑,它们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 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风度;


2001年,“铜禽坑”正式发掘,出土青铜禽46件、铜鹤6件、天鹅20件、造型奇异的陶俑15件,这是秦陵颇具神秘色彩的陪葬坑,青铜仙鹤或许与人们死后乘鹤成仙的传统思想有关。


2009年6月13日,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正式启动,这是时隔24年后,考古人员又一次走 进一号坑破土发掘。


秦陵考古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如今,大遗址的概念开始逐步纳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2010年,秦始皇陵大遗址的考古规划制定并付诸实施。考古工作 者以秦陵核心区域——陵园为原点,面向整个大遗址,以整体观来系统思考、全面把握秦始皇帝陵的各类遗存。通过对陵园以及更大范围的道路、门阙、墙垣等的系 统勘探,陵墓的整体格局逐渐清晰。



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么颜色?


2200年前,秦始皇的工匠们曾经将兵马俑打扮得色彩斑斓,鲜活生动。但在最初出土的大量陶俑、陶马时,尽管一些彩绘痕迹也曾零星出现,大多数兵马俑留给人们“灰头土脸”的印象。直到1998年,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8件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彩绘跪射俑,这些彩绘陶俑经过修复保护之后,一经展出,就聚焦了观众的目光,其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让世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


秦俑的服装是以色彩艳丽的红、绿色为主,上衣的领缘和袖缘的颜色与上衣的颜色呈鲜明的对比色,如红色上衣则镶粉绿色缘,粉绿色的上衣则用朱红或粉紫的缘;上衣与下裳的颜色搭配也采用鲜明的对比色,如朱红色的上衣配以粉绿色或天蓝色的下裳;粉绿色的上衣配以朱红或粉紫色的下裳,从而使其更显绚丽。


秦人崇水德,尚黑色,而秦俑身上为何会有这样绚丽的色彩?目前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还有赖于未来更多的考古发掘成果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秦俑的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应该也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颜料源于何物?又如何制成?


中国的色彩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70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艺术家们使用毛笔、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不断探索、努力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质的中国绘画色彩。


当这幅色彩长卷发展至秦汉时期,秦俑横空出世,为世人展示了秦帝国的色彩世界。秦俑身上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颜色,秦俑的服装颜色也各具特色,使用的颜料也各不相同:包括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绿、中国紫、骨白等。


其中,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这种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尽管人们不得而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却同样让人充满了好奇。


如何保护和修复彩绘秦俑?


当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环境便发生了变化,光照、空气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间“黯然失色”。彩绘保护和修复工作在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时,就已经开始了。


1982年,秦兵马俑博物馆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并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部门联合开始了科研攻关;


1999年,首次采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成功 保护了整体彩绘俑,随后,该项技术被应用于汉景帝阳陵、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


如今,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通过相关色彩保护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而“回贴”则成了最大的难题。所谓“回贴”是指将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解出来,并粘回兵马俑身上。由于秦俑制作工艺程序特殊,以往国内乃至国外的其他相关考古研究并没有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方法,彩绘“回贴”也成了今后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的努力方向。


兵马俑的时代使命:艺术传承与文化交流


秦兵马俑坑文物的出土大幅度地改写了人们对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认识,以大量的实证材料向现代人形象地展现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科技史而言,秦俑坑发现的许多资料都是令世人震惊的。


譬如,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确印证了秦简中关于“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是一种标准化概念,秦人在标准化实践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标准化既是秦人管理艺术发展的代表,也是秦代科技水平的标志。秦人加工的青铜弩机器件精密、形体标准,相同规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换。许多特殊的加工工艺,如青铜铍脊上的纹饰生成,纤如毫发的金属小孔钻刻技艺,也都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工艺至今还是不解之谜。由于古代统治者们有重政治、重伦理、崇人事而轻科技的倾向,史书关于科技的记载往往简略残缺,秦代科技资料更是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秦俑考古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更加重要。


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作品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严肃划一的军旅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生动,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不得不换一副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规律,重新探索和构架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担外交使命 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事实上,兵马俑已经成为考古学界,文化界、乃至国家间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


1976年5月14日,刚刚被发现两年的兵马俑迎来了第一位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兴致勃勃地在试掘土坑中仔细观看了整整 40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李光耀评价兵马俑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84年4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参观兵马俑,他一进一号展厅就 不住赞叹“太伟大了!”见兵俑千姿百态,马俑栩栩如生,似乎随时准备冲到战场上,里根忽然转过身对随行人员说,“这匹马会不会踢我呀?”美国式的幽默逗得 大家哈哈大笑;


2004年10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他向往已久的兵马俑,这支两千多年前的军队让他兴致盎然,一向以冷峻著称的他露出了少见笑容, 他的参观时间比计划延长了一倍;在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曾为1979年两国建交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于2014年9月6日到访秦始皇帝陵博物 院,这是他第二次参观兵马俑。


几十年来,兵马俑的环球巡游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注脚


从1982年第一个兵马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展出后,兵马俑应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忱邀请而走上了长期的环球之旅,迄今仍盛。这既是文化之旅,又是友 谊之旅。2007年9月13日,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在大英博物馆开幕,而早在此前一个月,6万张门票几乎已被抢购一空,堪称是“在中国之外举行的规模最大 的兵马俑展。”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海伊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兵马俑展》,40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创下了该馆参观人数的历史最高纪 录,此展览被美国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展览之一。


目前,秦兵马俑展览已经与图坦卡蒙墓宝藏、死海文书、庞贝古城等展览一样,成为全球文物展览中最受青睐的展览品牌之一,也成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陕西的最好名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