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不忆清江||王维国

 一犁_书馆 2021-03-09

作者:王维国



小编荐语:胥全迎老师的新书《忆清江》发布会,周日在知行空间成功举行。这里分享市文联王维国主席在会上的发言。听听他看了忆清江后的说了些什么。

 

掩卷《忆清江》,感受有三点。

其一,《忆清江》还原了一座原汁原味的老清江。

纪实性是《忆清江》最重要的特点、最大的价值。《忆清江》文体纪实、文风朴实、内容厚实、叙事忠实。

作为一个“清江人”,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读《忆清江》的,特别是对其中的《清江风物篇》,一边阅读,一边回忆,将全迎的记述与我的记忆一一对照,将全迎的亲历亲见亲闻与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一一对照,精读细研,没有出入,全迎在书中所写的道路、街巷、商店、工厂、饭店、电影院、澡堂子等等,位置精确,记事准确,三观正确。

当然,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实作品,《忆清江》在纪实方面也是有取舍、详略、浓淡的,它不是老照片,也不是工笔画,而更像是一幅素描长卷,或者是根据记忆而作的速写,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有人评价《忆清江》是“一幅清江版的《清明上河图》”。我觉得从创作初衷与艺术水准来看,《忆清江》还不是《清明上河图》,而更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素描稿,为全迎以后再创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清江版《清明上河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人创作清江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从事清江市的文史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忆清江》比虚构类作品更真切,比考据类资料更生动,它记述了清江市数十年历史,浓缩了胥全迎数十年人生,积聚了清江人共同的乡情。《忆清江》就像我们清江人最喜欢的浦楼酱油,选取上好黄豆,采用传统工艺,经过自然发酵,滋味醇厚,原汁原味,绝无添加。

其二,《忆清江》塑造了一个向上向善的老炮儿。

《忆清江》,忆的是清江,也是人生;写的是风物,也是人物。

《忆清江》的四个篇章,“清江风物篇”“清江纪事篇”“清江足迹篇”“清江印象篇”,叠加起来,实际上就是一部胥全迎的人生自传。

读《忆清江》,我想起两部电影:一部是姜文导演、夏雨主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部是管虎导演、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儿》。小时候,全迎和他的同龄人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帮无忧无虑的孩子,淮安话叫“小炮子”;长大了,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尝尽人间甘苦,看遍世间百态,“小炮子”都成了北京人说的“老炮儿”。

《忆清江》塑造的这个“老炮儿”,是胥全迎,也是与全迎同时代、同成长的一批老邻居、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

世过时移,情随事迁,清江市几十年的历史已然翻篇。阅读《忆清江》,回望清江市,读者看到的是沧桑的岁月、怀旧的情怀,像是听一张老唱片、喝一杯古树茶、品一盅陈年酒,回味有点甘甜,甚至有些诗意。但是真正经过那段岁月的人知道,全迎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甚至直到他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其实是一段艰辛的日子,是一段苦难的岁月,是一段曲折的道路,一路走来,伤痕累累。

但是《忆清江》不是“伤痕”文学,更不是“卖惨”文学。《忆清江》中没有凄凄惨惨、悲悲戚戚、哭哭啼啼,没有顾影自怜、怨天尤人、指桑骂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健康、快乐、阳光,对世界满怀好奇、充满希望的少年全迎;一个信念坚定、朝气蓬勃,在各个岗位都敬业、奉献、创新、创造的青年、中年全迎;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而不休、老当益壮,依然义无反顾地为淮安发展建言、献策、奔走、抒写的全迎。

胥全迎,从“小炮子”成长为“老炮儿”,一辈子爱祖国、爱清江、爱家乡、爱生活,一辈子向上向善、奋斗奋进、创业创造,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忆清江》文本中,全迎做人、做事、做文章都始终洋溢着正能量。

其三,《忆清江》代言了一批土生土长的老顽童。

这批老顽童,就是上个世纪50后、60后的一代人,包括我自己,想当年都是小顽童,现如今全成老头子。

读《忆清江》,难免有王羲之在兰亭的感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和全迎一样,我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清江市人。全迎出生在水门桥东北角的西长街,我出生在水门桥西南角的水门西后街,老宅子隔河想望。遥想当年,在清江市的各个地方,我们必定有无数次的擦肩而过,可惜当年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全迎长我十岁,但我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父母对我们都是粗放散养,于是我们自己便野蛮生长,活动范围极大,社会视野极广,生存能力极强。记得在我童年少年时代,常常与小伙伴们以水门桥为中心,撒开脚丫子,向东跑到水渡口,向南跑到大运河,向西跑到红卫桥,向北跑到小营子。现在我还能七个小时左右走完“全马”,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底子。

全迎在《忆清江》中所写的“清江风物”,像胜利饭店、民族饭店、新半斋饭店、公园冷饮部等,我都去吃过;像清江机器厂、淮海印刷厂、大众牙刷厂、清江肉联厂等,我都去玩过;像工人文化宫、清江电影院、曙光照相馆、亦庐照相馆、东风商场、寄售商店等,更是我们小时候流连忘返、踏破门槛的好玩的地方啊。

读《忆清江》,我算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着全迎的笔触,一遍遍重走自己的童年路。与我有同感的,想必还有很多同龄人。感谢全迎,为我们记述,为我们代言,为我们撰写了多年想写而没能写的《忆清江》,让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本书可以留给子孙,当我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可以对他们说:瞧,这就是爷爷小时候的清江市。

掩卷《忆清江》,还想再说几句“题外话”。

《忆清江》的第一篇《清江之梦》,全迎写了清江人、淮安人的“红都之梦”“名城之梦”“经济之梦”“铁路之梦”“飞翔之梦”,并期待未来的淮安“梦待绽放”。理想虽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未来的淮安之梦,是绽放还是破裂,“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

严酷甚至残酷的现实是,淮安在江苏的版图中,正在沦落为一座三流城市。在未来三到五年,淮安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很有可能被宿迁和连云港反超,在苏北垫底,成为江苏的“十三妹”。

成为“十三妹”,绝非我们的“清江之梦”啊。

明清时期,淮安曾是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八十年代,淮安曾有“学苏南、超盐城”目标;新世纪初,淮安曾有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雄心;近些年来,淮安又以“包容天下、崛起江淮”自诩自励。

曾经的辉煌,已成历史陈迹;曾经的目标,岂能轻言放弃?

赵恺老师说:“伟大的土地产生伟大。淮阴没有屈身二流的习惯。”

当年的清江,今天的淮安,这是我们的故乡,这是埋葬我们亲人的土地。喝着里运河的水长大,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淮阴的基因,指纹上雕刻着清江的烙印,生死相依,无法改变。

那就让我们一起为老清江、为新淮安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吧。有本事的,为淮安创业创造;有关系的,为淮安招商引资;有想法的,为淮安建言献策;最起码的,走在淮安的街头,不要闯红灯,不乱扔垃圾,不粗言秽语,做一个文明市民,这也是对淮安的贡献。

希望有更多像《忆清江》这样的作品问世付梓,更希望我辈共同努力,为淮安“崛起江淮”做出贡献,为后辈书写“忆淮安”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作者简介



王维国,淮安市文联主席。
相关作品荐读:
离离原上草||赵恺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