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明日大雪飘 2021-03-09

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曲类曲种的共同特点。它的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而贴切。器乐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鼓曲类包含的曲种多而且复杂,所以又分为八种。如下: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

琴书类: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徐州琴书、安徽琴书、云南扬琴、贵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翼城琴书等;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省。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长期没有专业艺人,只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以为娱乐。19世纪末叶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天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用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加了四胡伴奏。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琴书泰斗关学曾(1922——2006)

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10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由于演员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长期合作,进行艺术革新,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并在伴奏艺术上不断革新,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并编唱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考神婆》、《一锅粥》等。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即“玩局”。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200支,其中以[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清代末年撂地演出以后,以演唱中篇书目为主。由于很多曲牌拖腔过长,演出费力,格律严谨,艺人难于填词,遂在音乐上演变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的结构形式。以扬琴为主要乐器,可唱小段儿,也可唱长篇大书。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刘士福、高贵兰表演山东琴书《姜子牙卖面》

山东琴书的书目很多,分牌子曲、中篇、长篇三类。牌子曲书目产生最早,有以分回目演唱的全部《白蛇传》、《秋江》两种和一些段儿书。中篇书目是在农村长期演唱积累下来的,是山东琴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七、八十部。长篇书目是清末进入城市以后,由其他曲种移植来的,有《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数种。


徐州琴书

流传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 、[垛字板] 、[满江红] 、[银纽丝] 、[鲜花调] 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 等曲牌。职业艺人出现以后,演员自击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伴奏者有时也帮腔演唱,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50年代以来,部分扬琴演员在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并创作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定名为徐州琴书。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徐州琴书国家级传承人魏云彩和徒弟徐妮娜表演徐州琴书《颠倒话》

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衬字。主要曲调为[凤阳歌] (也叫作[四句腔] )和有快慢之分的两种垛字板。在艺术风格上,北路徐州琴书高亢奔放,东路琴书文静委婉。徐州琴书在唱腔和伴奏乐器等方面与山东琴书基本相同,只是方言语音有异。

徐州琴书传统曲目有《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金线记》、《罗衫记》等。新编曲目有《邱少云》、《雷锋与战友》和《张羽煮海》等。


安徽琴书

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又称“淮北琴书”、“泗州琴书”。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最早流行于泗州府地区(包括今安徽省的泗县、五河、固镇一带及江苏省的泗洪等县)。后传播到阜阳以及涡河、颍河两岸。原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用以自娱的业余文艺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搬上舞台,并产生了专业演员。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安徽琴书传承人刘培枫、张静

安徽琴书可由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为扬琴、坠胡、檀板,以后逐步增加了二胡、提琴、三弦、笙、笛、琶琶、月琴乃至古筝等乐器。常用曲调有慢板(也叫“四句牌子”、“四句腔”、“四平调”、“慢赶牛”)、悲调(也叫“苦条子”)、流水(也叫“连句”并包括变化的“流水连句”)、垛子(包括“快垛子”、“慢垛子”)以及“凤阳歌”等。安徽琴书的花腔最为丰富,大部来自地方小调,如[穿心调] 、[伤神调] 、[满江红] 、[上怀调] 、[下怀调] 、[下盘棋] 、[剪剪纸] 、[梨花调] 、[叠断桥] 、[杨柳青]等。过去每当开场时,先奏一段“大花板”(艺人称为一百零八板),借以招徕观众。现已不用打闹台,而改用“四板头”(即四段过门),也有只用一段过门的。

安徽琴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间有五字句和六字句。传统曲目丰富,有长篇、中篇、小段,以中篇为主;多数反映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也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蓝桥》、《双贤记》、《罗衫记》等。安徽琴书进入城市后,增加了《说唐》、《东西汉》、《郭子仪》、《杨家将》等长篇。50年代后,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锋》、《烈火金钢》等。


云南扬琴

流行于云南省昆明、腾冲等地区。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说昆明流行过一种由演唱者执板击节讲唱故事,并以三弦、琵琶等伴奏的“对子书”。清道光年间与山东、江苏流传过来的“扬琴担子”相揉合,丰富了曲目、唱腔和曲牌。清同治年间,又与贵州、四川等邻近省份传来的扬琴相结合,并吸取当地花灯、民间小曲、滇戏的音乐素材,逐步形成了云南扬琴。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云南扬琴的演唱形式是演员各操一种乐器,分担节目中的角色,围坐演唱。近年来有所发展,为一人表演,三、五人伴奏。演唱讲求字正腔圆,情真意切,伴奏与唱腔互相配合衬托。云南扬琴的伴奏乐器除通用的扬琴、二胡外,还选用三弦、月琴、琵琶和笛子。偶尔也用提手、鼓板、怀鼓、碰铃等打击乐器。

传统曲目有《陈姑赶潘》、《三击掌》、《独占花魁》等。现代曲目有《祥林嫂》、《民兵英雄郭文茂》、《老四十五》等。

贵州琴书

流行于贵州省大部分城镇。旧时称为“唱洋琴”、“唱曲子”、“洋琴戏”。据清代编修的贵州地方志书记载,唱洋琴在嘉庆、道光年间即已出现,为士大夫、文人墨客自娱的艺术,或在喜庆宴会时演唱,光绪年间最盛。清末落第举子王石青最擅演唱,并能编写脚本,曾吸收贵州梆子的“二簧”、“二流”唱腔和民间曲调,发展了洋琴的唱腔。民国初年在安顺、独山、黔西等地传艺,使洋琴流传于市井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洋琴仍在民间以传统的坐唱形式流传,同时由专业艺人加以发展,形成了表白结合、说唱结合、走唱和坐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定名为“贵州琴书”。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贵州琴书《唱晚晴》

唱洋琴传统为分脚色坐唱形式,演唱者一般为七、八人,分担生、旦、净、末、丑等脚色,并分操乐器伴奏。曲词的唱与白都为代言体。音乐唱腔清丽婉转,有清板、二板、三板、杨调、苦禀、二簧、二流等7种板式唱腔,还吸收了风格相近的民歌小调[二郎梭] 、[花园跑马] 、[鲜花调] 、[马头调] 、[闹五更] 等作为辅助唱腔。演唱曲词前后演奏的音乐曲牌有[八谱] 、[小八谱] 。伴奏乐器以洋琴为主,配以瓠胡、二胡、小三弦、月琴、小京胡、琵琶、笛、箫、竽等,击节乐器有单皮鼓、摔板、引磬(或双碰铃)。

贵州琴书的传统曲本,称为弹词。曲词都为七字句或十字句,讲究韵律,文字清丽典雅,多是文人作品。故事内容取材广泛,历史题材有《列国志弹词》、《南宋志弹词》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有《西厢记弹词》、《卓文君弹词》、《红楼梦弹词》、《琵琶记弹词》等;民间传说题材有《珍珠塔弹词》、《回龙阁弹词》等。最有影响的作者是王石青,署名古筑苍崖子,代表作有《二度梅》、《锦香亭》、《风月传》、《恨海》等。


恩施扬琴


又叫“恩施丝弦”。主要流行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等县。形成时代缺乏记载,据艺人传说,清同治年间从四川传入或从扬州传入。长时期没有专业艺人,早期的习唱者多是文人和坐贾行商,流传范围不广。1930年左右,逐渐兴盛起来。各地的琴友成立琴社组织,如恩施的清江琴社,咸丰的伯牙会,宣恩的琴音聚会等,经常互相邀集演唱,并形成清江、伯牙两派,各具不同的行腔风格。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恩施扬琴传承人周金福演唱《盛日佳宴》

恩施扬琴的音乐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音乐体制。按唱腔、曲牌的性能、结构与特点,可分为“宫调”、“月调”、“皮簧”、“小调”和没有唱词的器乐曲5大类。演唱者居中间,面前置扬琴,左边有三弦、琵琶、月琴,右边有京胡、二胡、鼓板伴奏。常演曲目有60多段,如《大宴》、《修诏》、《伯牙抚琴》、《黛玉葬花》、《琵琶记》、《怒沉百宝箱》等。


武乡琴书

发源于山西武乡县农村,现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是河南的古老曲种鹦哥柳流传到太行山腹地以后演变形成的。它借鉴鹦哥柳的音乐,用当地曲调加以丰富改革,称为柳调。清代嘉庆年间,多有盲艺人游门串户演唱,两人一档,一人敲八角鼓演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称为鼓儿腔。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艺人为了便于分散宣传活动,采取一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称为武乡鼓书。当时在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唱腔上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艺人的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演唱的曲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等。1958年以后,吸收了明目人学艺演唱,增加了表演成分,取消打击乐器,以土制月琴为伴奏主乐器,称为武乡琴书。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武乡曲艺队说在潞州剧院表演武乡琴书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扳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翼城琴书

流行于以山西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相传起源于元代末年的河南地区。早期是民间演唱的小曲,明、清之际,陆续增添三弦、小扬琴、四胡等伴奏乐器,曲调也有新的发展。清代,由于艺人流浪卖艺,流传渐广。其后形成了以张殿君和崔道安为代表的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伴奏乐器又增加了板胡、笛子、八角鼓、小钹等,俗称为“本地书”。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翼城琴书的唱腔结构属于板式变化体,但也有些曲牌成分。唱腔分为以小钹击节的“钹儿腔”和以八角鼓击节的“鼓儿腔”两类。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飞板和鼓儿腔等。唱腔高亢而又富于变化。近年来又吸收了当地的蒲剧、眉户和民间音乐的营养,唱腔音乐更加丰满。唱腔以句尾三个字的大滑音最具特色。

演唱形式是乐队坐场,主唱者一人或两人手持八角鼓或小钹居中站立演唱。有影响的传统曲目为《梁山伯祝英台》、《金镯玉环记》、《状元谱》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