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我爱家乡的味道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3-09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爱家乡的味道

山东 刘方计

细说起来,我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

在职的时候,沾单位的光,国内较大的城市没少去过,省府济南一周都去过两次,北京也有一月去两次的遭数。不过,那都是为工作而去,忙中偷闲,也逛过景点,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别人提起一些有名的景点,也只能说去过而已,真正想说出个子丑寅卯,门都没有。对于吃食之物,更是没有什么讲究,也就是工作餐,说食而不知其味,靠谱。

我真正的走南闯北,游山玩水吃美食,观光旅游看景点,应该说还是退休以后的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市场的繁荣,五花八门的文学团体风生水起。今儿笔会,明儿颁奖,后天采风,一拨接一拨的活动可谓应接不暇。借此机会,我参加了不少活动,对名景名吃也逐渐着意起来。特别是吃食之物,每到一地,必打听且寻来以饱肚福。在这十年之间,我不仅了解了各地的民风民俗,而且还对中国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的特点,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譬如鲁菜:讲究清汤奶汤;川菜: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粤菜: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闽菜: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苏菜:浓中带淡,鲜香酥烂;浙菜:清香脆嫩爽鲜;湘菜: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徽菜:选料朴实,讲究火候等。这些菜系只是有代表性的几种,应该说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就有34种菜系,这些菜各有各的特点和做法。我到过甘肃和陕西,也到过云贵川,相比之下,我对川菜还是能够接受的。川菜是传统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至今还念年不忘我文友给我寄来的酸辣白菜,那可是下饭的好菜啊。也到过陕甘宁,在这一带,我对陕西还是比较青睐的。西安是13朝古都,东西南北中,各地的菜肴在这里都有融会,有人说陕西是属苏菜系的,这种说法我有质疑。因为陕西菜就是陕菜。我在甘肃天水、陕西西安、宝鸡、陈仓、陕北的延安等地都有待过,我吃过大酒店的菜,也吃过小摊点的小吃,还吃过家庭做得菜,相比较,我认为甘肃菜就和陕菜很相似,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两个地区主要以面食而鹤立鸡群,他们的菜我不感兴趣,但他们的面食还是挺赢人的,记得我在曲江大酒店吃他们的招待宴,对菜我不敢恭维,也没大动筷,但却没有吃够他们的馍,临走还要了几个带回山东。对于他们的菜肴而言,只是我口重,接受不了他们的清淡而已。其实,他们的菜是很讲究的,陕菜不被列在八大菜系里真是有点可惜啊。据我对陕菜的了解,我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一是他们用料广泛,不论跑、跳、潜、翔,肉、脏、头、尾,根、茎、花、果,无所不用。猪、鸡的血也能提纯入馔,就连人们视之为废的鸡嗉、鱼肠,也能变成餐桌之珍;其次就是选料严格,他们做的“葫芦鸡”,非三爻村“倭倭鸡”不用,“ 奶汤锅子鱼”,非黄河活鲤不做;三是刀功细腻,瓢功精妙,汤味搭配。他们讲究火候,精于用汤,长于用芡,注重原色、原形、原汁、原味,擅长炒、酿、蒸、炖、汆、炝、烩,风格华丽典雅,以鲜香、嫩爽、酥烂而独显特点。

千菜百味。我吃过川、鲁、京、贵的“宫保鸡丁”,吃过苏菜中原汁原味的“大狮子头”“盐水鸭”;喝过北京的“豆汁儿”,在长沙还吃过“臭豆腐”,也看到广东人吃蛇。应该说我是南甜北咸,苦辣酸都吃过,可谓五味俱全。可再怎么吃,我还是爱吃家乡的菜,爱闻家乡菜的味儿。

我的家在海边,俗有“金岭银滩”之称,半山半海,就是最远的山区,离海也不过百里,可谓海鲜不离嘴,一天不吃腥不算一天。春天,臭“蜢子虾酱”就焦黄的苞米和豆面饼子,那可真是第了一了,早晨狠狠造上一顿,再怎么长的春保险不饥困。夏天挖蚬子,放锅了一煮,捞出来鲜汤鲜味,喝个小酒,跑街头巷尾,搧着蒲扇,胡吹海嗙,神仙论道,好不惬意。秋天来了,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也是海蛎子(牡蛎)最肥的时候,秋活忙而累,收获回来,烀上一锅海蛎子,不用添油加料,捣点蒜泥,酱油加醋,保准吃得汗爆流水;秋风凉了,山菌有了生长的条件,小雨霎霎,披上雨衣,从山上拣来飵莴,打地瓜面汤,飵莴最喜韭菜,乌鱼也喜韭菜,用韭菜和乌鱼蛰做卤,那可是美味一绝,山海一体,滋阴壮阳,男女老少皆宜,百无禁忌,那叫一个鲜,那叫一个美。秋末冬初,养了一年的跑山小公鸡肥了,山上的栗蓬(板栗)开苞了。山上的活计已基本结束,叫上三五好友,杀个小公鸡,剥栗子,做栗子鸡喝酒,再好不过了。冬天,天短夜长,吃完晚饭,捧几捧花生,在拾掇完饭的热锅上一烘,喝着从山上采来的山茶,剥着花生,拉着家常,盘算着一年的收成,优哉游哉,就是给个县官也不干啊。

家乡美食佳肴多着呢,且不说“鱼锅饼子”“豆黄蟹”,“萝卜块炖兔”跑水的“地瓜面汤”,就是在偏僻的山乡,也有美食可享。记得有一年,我们到我岳父家看舅子嫂,提议让舅子嫂做“栗子鸡”吃,问她会不会做。一问,还真问到点子上了。她说:没问题,穷家过日子,哪里还讲什么口味啊,想吃我就做。说着她就吆喝儿子来家杀鸡。她说:“把鸡别一下子杀死,下了刀以后,让鸡使劲蹦跶一气,把鸡身上的血全抖出来,这样鸡肉里就不存血了,炖出来的鸡肉粉白,嫩且汤清。”接着她又吩咐我们剥栗子。只见她在化肥袋子里捧出一捧栗子,每人给了我们一把小刀,告诉我们,先在栗子的顶部划一个十字口子,然后剥去硬壳,剥壳时要小心刀尖划破手指,注意别把栗子剥碎了。大家一齐动手,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栗子剥好了,此时妻侄本忠也把鸡屠戮好。舅子嫂也把葱条切好了,还切了几片鲜姜,辣椒用手撕扒成不规则的形状。她说:“现在该做了,我就不用你们了,都去哈(喝)水吧。”我想探究一下她做栗子鸡的秘密,所以就端着茶杯和她一边拉家常,一边看她做栗子鸡。只见她把鸡块和剥好的栗子一起放到了高压锅里,炖了大约有二十多分钟,她就解开了锅盖,把鸡肉和栗子一起捞了出来,说:“现在有高压锅,快。过去用锅炖,时间长,反正是栗子熟了,鸡就炖好了。我炒两盘,一盘放辣椒,一盘不放,爱吃哪盘吃哪盘。”于是,她就把鸡块和栗子分成两份,把油、盐、酱、醋、糖适量地放到锅里,奇怪的是她没放味精。炒锅噼噼啪啪响了起来,不一会儿,满满的两大盘“栗子鸡”就在香味浓郁,腾气燎绕的氛围中出锅了。

当热气腾腾的栗子鸡端上来的时候,那真是香味扑鼻。菜色是清淡的,粉白色的鸡肉和金黄色的栗子交融在一起,有绿色和纯白的葱条点缀,那真是食欲开启,心扉张扬,真有此时不用酒该当何时之感。夹一粒栗子往嘴里一放,那叫一个糜烂,甜爽满口;再夹一块鸡肉,那叫一个嫩,香浸嘴腔;甜嫩合一,那叫一个香喷。菜有韵吗?有的。不信?来一口栗子鸡,那才是真真切切的一个韵味享受啊!

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人的勤劳朴实,我更爱家乡的味道。

作者简介:

刘方计,山东乳山市崖子镇南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作协顾问,威海市老科协理事,乳山市母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乳山市作协顾问,乳山市十大民俗艺人。先后在地市级以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科普文章新闻等文章数千余篇,出版专著28部,诗集3部,合计有600多万字,并有多件获奖。1991年被省及国务院文化领导小组、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个人称号。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萱

制作:陈彩洁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马骊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