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藏作品](5954)郭艳玲:三十年,“一腿泥”两件事

 我爱创造 2021-03-09

他们从脱贫攻坚战场归来④

郭艳玲:三十年,“一腿泥”两件事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 讯 员 李 娜

  “去年,内蒙古所有的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凝结着全区16000多名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的农技人员的汗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推广科技员郭艳玲十分动情地说,“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要始终脚踩泥土,奋战乡村振兴,力争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长期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与研究经历,练就了郭艳玲独到的观察力和坚定的意志力。参加工作30多年来,她只做两件事,保护草原生态和推广农业技术。

  全国两会前夕,科技日报记者在乌兰察布见到了郭艳玲。当下正值育苗试验的关键期,她几乎整天整天地待在基地里。看到最新培育的沙葱草种长势良好,非常适应当地冷凉气候,郭艳玲十分开心。

  “想要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草原,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除了有好政策的帮扶,还需要提升农牧民的种植技术和保护意识。”郭艳玲介绍,她组织开展的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尤其是大麦复种燕麦技术、饲草料生产,为农牧民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很大帮助。

  育苗试验只是郭艳玲工作中的一部分。草原站一项艰苦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是对草原进行实地普查。2011年和2012年,郭艳玲曾先后两次参加农业部援藏项目,分别前往西藏那曲、山南、林芝以及昌都地区开展草原普查工作。而在内蒙古,她的调研足迹几乎遍布全区草原和农田。

  30多年来,郭艳玲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调研数据,积极为草原事业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2010年她提出的“关于牧草种子纳入良种补贴的几点建议”,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家就人工草地良种补贴一事,通过草原补奖机制在全国实施;2014年,她“关于寒冷地区限调进口苜蓿种子的建议”被内蒙古政协和相关部门采纳,极大地减少了农牧民的损失,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郭艳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4年来,乌兰察布市的农业科技人员备受鼓舞。从事冷凉蔬菜技术推广的科技特派员苏西平说:“每年参加完两会,郭老师就会第一时间赶回实验基地,亲眼看到育苗育种的最新进展一切顺利,她才会放心。”

  郭艳玲说,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做一个沉得下去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唯有如此,才能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现在,郭艳玲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好代表职责,还参与了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自然科普教育协会的教育工作。她希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扎根人心,扎根北疆草原。在协会里,她取名山丹,希望自己如山丹花一样抗寒耐旱,为蓝天、为草原、为农牧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日报》202139日,第 6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