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1.轻松理解文言通假字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131.轻松理解文言通假字

作者:gkgushiwen

       通假字的概念好些同学理解不清,也无法判断那些字是通假字,今天我就给掰扯掰扯。

1

      要说明白通假字,咱先从错别字说起,人生识字糊涂始,谁又没写过错别呢?

      所谓错字,就是自造字,往往是笔画的增多减少,或是偏旁的误用。而别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白字,比如:将“部署”误为“布署”,将“平添”误为“凭添”,将“自刎”误作“自吻”,将“呕心沥血”误为“沤心沥血”,将“川流不息”误为“穿流不息”,将“步步为营”误为“步步为赢”,将“计日程功”误为“计日成功”等等。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常见,如某商店把“鸡蛋”写作“鸡旦”,某家具厂将“家具”写作“家俱”,这些别字有个特点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有些是因为笔画过多,而故意减省所致。

2

        如果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些误写的字是正确写法的那个字的通假字。怪不得有人笼统的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写得错别字。但通假字却绝非这样简单的理解。    

       所谓通假字是指在古代典籍中用一个与正确规范写法的字(可称之为本字)不同的字(可称之为借字,也即通假字)来替代本字的用字现象。

       这种替代有三个特征:

■借字在意义上与本字毫无干涉;

■读音上(注意:这种读音是古代读音,绝非普通话读音)与本字相同或相近;

■时间上与本字是共时关系,同处一个时代。对于通假字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通假字,或通假现象。   

      举例来说,先看几个成语的例子(括号内是本字):

信口开河(合)       拨乱反(返)正  

受益匪(非)浅       内容翔(详)实  

一介(芥)不取       空(孔)穴来风  

 信而有征(证)      矢(誓)口否认  

3

        我国有很悠久深厚的吉祥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一些图案和纹饰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好多动植物都有不同的寓意,之所以如此,就是通假的缘故。如以“鱼”通“余”,以“鹿”通“禄”,以“蝠”通“福”,以“蝶”通“瓞”,以“糕”通“高’,以“鸡”通“吉”,以“羊”通“祥”,以“白菜”通“百财”等。过年时,人们常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岂不是以“倒”通“到”吗?

         谜语中也有通假字。如一个谜面是:群芳争艳忽凋零。打一外国城市。谜底是:华盛顿。显然以“华”通“花”;还有一个谜面是:夕阳无限好。打一成语。谜底是:莫名其妙。这是以“莫”通“暮”。

         当下,尤其是在网络语言里,通假字可谓层出不穷,并且成为一种时尚。如杯具(悲剧),童鞋(同学),斑竹(版主),神马(什么),网络语言不规范,甚至混乱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积极引导规范。这对于保持汉字的稳定性和纯洁汉语书面用语有重要意义。

4

      或许,有的同学会问,在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通假字呢?分析起来有这样几个原因:

   1.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到汉代时废除挟书令,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但是,却没有了传授经书的人。原在秦朝的博通经书的知识分子,大多年老体迈,没有精力重新整理典籍。他们只能通过口授传给自己的弟子,而弟子在记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或发音不清等原因,难免会出现误写误记的情况。

    2.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中引郑玄的话: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原来,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一时想不起来,只好随手写一个同音词代替(也就是白字)。俗话说“提笔忘字”就是这种情况,对书写者自己而言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

    3.后人对通假字或者不知,或者为了体现古雅博学有意仿效,逐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得到社会承认的语言现象。积非成是,流传下来,就成了通假字。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社会合理性。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出现以前,文字使用情况相当混乱,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有效规范。声同而形异的情况根本没法避免。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