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3.由“幸”字谈古文学习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163.由“幸”字谈古文学习

作者:gkgushiwen

       先不讲理论,让事实说话。

     《鸿门宴》这篇课文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我们重点来关注其中“故幸来告良”,句中“幸”该如何翻译?

     一般都这样译:

     所有幸来告诉我。

    或译作:所以侥幸告诉我。

     第一种译法:将“幸”译作“有幸”,忽视了主语是项伯,不妥。

      同样,第二种译法将“幸”译作“侥幸”,变成了项伯侥幸,同样文意屈曲难通。肯定哪里出了问题?

       查《汉语大词典》,发现“幸”有个义项作“哀怜”讲。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故幸来告良”,译作:所以他哀怜我告诉了我(让我逃走)。这样句子豁然可通。

      无独有偶,我们仍然来看一个“幸”字的例子。

        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柳宗元有篇《段太尉逸事状》的文章,文中记述了段太尉为官清廉,不屑结为朋党的一段往事。

       段被调任京官,当经过朱泚(此人后来造反,议事时被太尉用笏击破脑袋,太尉也因此遇害)辖地时,段太尉告诫家人说“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岐,就是岐州,为朱泚辖地。

      文中“幸”该怎么翻译?“幸而”“幸运”“侥幸”“有幸”都不适合,实际上这里表示假设的语气,译为:倘若,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如果送来财物,要谨慎切勿接受。下图《汉语大词典》,正是用的这个例句。

     看罢这两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换言之,它给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启示?

       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1.不要轻信古文注释,特别是译文。

尤其是今人的注释,一定要带有批判的去看,敢于质疑,不怕麻烦,自己去查找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全译白话之类的书一定要特别小心。我不知道,这些译文有多少出误导了读者,作者也敢大言不惭的出书!在我看来,逐字逐句推敲一篇古文的含义绝非易事,是很见一个人的古文化功底的。

       2.牢固树立古今语言发展的历时观点。

不能总是拿现在的某字的词义去推测他古代的词义,而要树立历史历时的观点,假想回到这篇文章的时代来看。否则就容易为望文生义的思维定势所误导,以今律古,终不得确解。

       3.要处理好常用义和非常用义的关系。

古文中的词义非常灵活,有时也不按常理出牌,出现了非常用义,甚至生僻义,这就要自己细心揣摩,不人云亦云。同时,勤动手多翻查辞书。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