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砭术发展简史

 昵称51657969 2021-03-09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论述了砭石、毒药、灸焫、微针、按跷和导引六种医术,六法中砭为首,这六大部分是支撑着中医学术殿堂的六根顶梁柱,砭法的失传是中医学的一大损失。它不仅使人类失去了一种治病方法,而且失去了中医殿堂完整的构架。

古砭术疗法产生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历史时代,现已证明至少有200万年之久。砭石出土最多当属山东省,也正是《黄帝内经》所述砭石盛行的“东方之域”。据山东学者苏兆庆的研究,山东省出土的砭石数十枚,种类多样,用细石制成,制作精巧,年代距今一万年。由此可见砭为第一法,治病历史悠久,常用频繁,疗效肯定,是中医疗法的鼻祖。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内经》时代砭法乃用于临床,但无技法记载。

太仓公是西汉文帝时的名医,他一生中不但医治了许多疑难病症,还培养了一批名医。太仓公传授医学的内容包括砭石疗法。砭术在西汉仍在太医和名医间应用和承传,并载入史册。砭术在西汉仍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医术,但无技法记载。

自东汉以后史书和医学典籍上已不大见有关砭术的记载。东汉名医首推华佗,据《后汉书·华佗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针灸,还开创了全身麻醉的外科手术,还提倡“五禽之戏……以当导引。”《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中医六法到华佗这里只有药、针、灸和导引四法,不见了砭法,更何从谈起技法的记载。

自东汉后,中医的非药物疗法虽不断发展,但内容主要是针术和灸术,许多重要著作均为针灸著作,而不是砭针灸著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其作为历史回顾引证《黄帝内经》时提及砭石,但砭不仅从书中排除,而且在技法中也不论及。

创于石器时代的中医砭术,经历了万年的发展之后,到东汉竟然失传了。

砭术失传的原因是什么呢?东汉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耳。”

唐朝学者颜师古说过:“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医家奇人郭志邃著《痧胀玉衡》,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痧症的专著,使濒于失传的砭法再次成为中医的一门专门技术,郭氏在扩大治疗范围和推广普及刮痧疗法上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此书也成了后人刮痧疗法之宗法。它数次再版向世人告知,砭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

清代名医张振鋆(均)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出版了一部按摩专注《厘正按摩要术》,其中谈及砭法:“汉时犹有此法,后世废之,并不识其石。”反映了清末光绪年间中医对砭石的一般认识。

民国初年砭道人在《砭经》开宗明义:“砭术失传久矣,砭石治病,非针非灸,世每以砭为针,误亦久矣。”说明砭法非针非灸,纠正了后人对砭法的误解。

砭术为正统儒医、世医、医学家所不道,乃视为拙朴野俗,不登大雅,无以入流。然而中医历代大家在其著作中对痧症皆有论述,砭法临床疗效显著,为病家所认可,特别是能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因此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