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养活谁的问题(下)

 lyan63 2021-03-09

到正题,谁养活谁的问题,菌产业养活菌商业,是一种现实,但被养的并不买账,因为职业卖菇的那伙人,并不依靠供货商,谁叫你供大于求呢。他们依靠谁?依靠摊位,依靠关系,尤其零售环节,摊位为王,而批发环节,就看与零售商的关系了。

就是说,通过传统的批零渠道,批发商也要讨好零售商,形成一种倒挂,彼此不能平等,所以就不存在协作。

加拿大安大略的朋友给我讲他和商家的合同,重要的内容包括几点,一、渠道不能乱,你给谁供货,必须固定基准数量和有限波动,不能随意增加减少,多出来了,也不能随便找人销售,因为那样相当于给合作商家添竞争。二、不管销售如何,进货了就付款,进货卖不掉倒掉是商家的事情。你可以事前决定进货量,不能以行情不好随便减少进货。三、价格的稳定,进货零售都不能随意调整。四、联合应对市场,不足货源,商家就会和你协商增加产能,你不能自己顾自己增加产能,销售不畅,商家得在周期范围之前提出限产,否则,商家也得收货。

云老师说,在新西兰,农场的超量产品,都是销毁,这样供求平衡才不至于打破。

大利亚的朋友也说,可以不足,不能过量。

下来看中国的过量,基本上是随性而为,而且大企业扩产永远是盯着压死对手的目标干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菌业的竞争纯粹是乱战,今天收到的消息里就好几个这样的事情:

用菌市场杂志微信平台发布了一个引自银河证券研究部分析师张婧的文章《未来几年双孢菇市场将价量齐升》,简直是天大的玩笑,这个要另外专门著文批判。然而,该文的点击率非常高,足见业内人士也常常一厢情愿的看待市场变化,喜欢报喜不报忧的文章。

业内朋友问我,那些数量最大的中等水平规模食用菌企业(日均产能10-50吨)和小型食用菌企业的意向如何?非常让我自己吃惊的是,这帮人本来是产能过剩的最大受害者,但他们似乎也是最顽固的扩产主义者。这又是为什么呢?

里面的猫腻就是补贴,大体上中国食用菌行业的补贴,就是这批企业拿走了,真正大的企业,这点补贴就不算什么了。比如众兴,上市圈钱比拿补贴厉害多了,所以即使他过去拿过补贴,现在也没兴趣了,随便弄个噱头就是融资理由,增发才厉害呢!雪榕等虽然没有这个比例,但三板圈钱也比补贴强,至少不必低三下四。

中小型企业,有些本来就是销售商起家的,这种不和你联合了。那些稀里糊涂进入菌业的人,在钱财方面绝不稀里糊涂,他们主要是要赚钱,钱怎么来,就无所谓,搞市场是真刀真枪的活计,哪有补贴有味道?人家都不自诩是君子,爱财不必取之以道。

国有句俗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拿补贴的关系里,这个就是不传之秘,结果是能够拿补贴的,就差不多就年年有的拿,拿不到的是傻瓜!有了补贴,谁还管市场,这样就是我经常说政府干预破坏了菌业的生态平衡的理由所在。前几天,河南的朱国印先生就发表过一个干预补贴猫腻的帖子,那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国菌业的产销主导权,说穿了,就是政府在主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府什么时候远离对产业的干预而只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菌业才有救,当然,所有行业皆如此。而要政府不干预产业并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这话要小心说,有煽动颠覆的嫌疑了。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