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他人的食用菌项目结局学什么?(6)

 lyan63 2021-03-09

这个基本上属于纯技术问题,但管理者方面也要理解。

五、对小环境小气候的理解——选址的关键。

这一节可以说完全是承接了上一节关于好看好用关系的讨论,在实际发生的许多例子里面,选址到底选什么是很不清晰的。

1、没有气象分析的选址,必然有错误发生

通常网上查询的气象资料,都是以县级行政区划给的数据,但实际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实际气候差异可能非常大,这样的情况导致的所有统一性的决策和设计无法完全涵盖,所以总是哦会有地方表现不适合。如果类型比较多,很可能不适合的比适合的还多。

因此,在实际规划和选址的时候,必须注重小气候的类型,然后配置以恰当的菇种和有针对性的设施安排和设计,是保证做好的大前提。

小气候分析很可能没有详细的数据可以参考,虽然当地气象部门可能提供一些详细数据,但不敢保证每一个代表性的点都有数据。在没有数据来源的时候,应该通过当地长期生活的人,以他们和确切有数据地方的感受比较,交流推测实际数据,这样,在误差不大的基础上还是可以有个足够参考的概念性参数。

2、小气候范围不会很大

小气候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河流、海拔等许多因子,所以实际范围不会很大,就算是专业气象人员,也无法完全给出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划分,但人的感受却比理论分析清楚的多。

这些因子里,海拔可能是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而常风向则主要影响相对湿度。河流与风向共同影响湿度的变化,植被对极端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也相当的明显,特别是植被的覆盖率,非常重要。

事实是,比较远的高大山脉,以及比较矮的临近建筑物对局部环境的影响,也需要通过管理修正培植范围的状态表现。

以前我嘲笑过的风水论,倒不是现象上错误,而是原理上的扯淡,之所以要经常性拿来鄙视李永国,其实多少还是因为这个事情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传统观念影响缺乏专业知识者的抉择判断),并不是因为和李永国的恩怨的缘故,不过,李永国就是自诩为实干家的,可见,仅仅是个实干家,其实高明不了的,这话肯定要得罪一部分“高手”,但希望“高手”们多考量一下我说法的正确性而不是歪着眼睛看我。

3、以小气候而不是行政管辖为依据做发展区划

在比县级行政区更大范围内决策食用菌发展项目细则的时候,突破行政区划而代之以小气候类型来做发展区划的重要性,上面的说明应该可以理解的了。不过结合具体范围的决策,却是地方行政管理者必须理解透彻以便实施区划设计的第一步。

从招商引资角度或者政府主导的角度,这个理论是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但许多地方根本缺乏类似意识,事实是只要硬件建设没有正式开展,这一步也还是来得及的。

不幸的阜平,在这一关也是很有教训的,他们的气候,东南方向类似石家庄一带的类型,夏季比较不适合香菇生产,而西部则近于太行山区(与山西五台、繁峙接近)的类型,夏季生产相对容易,在规划发展的时候,一统天下的做法,虽然很多问题出自技术体系与人才问题,但相对做得好的地方,也就是西部的一些地方。如果他们决策考虑到这个问题,春季制包出夏菇局限在西部小范围地域,集中人才打精细仗,根本就不会导致最后的滑铁卢。而以那个局部成功为基础,辐射影响吸引,东部南部的问题也会小得多。

4、小气候的内容及针对性决策

所谓小气候,主要指极端温度、年湿度变化和常风向,风力等食用菌培植的环境因素,相同的条件范围一般不大,所以,这就必然无法与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重合。由于这些因素和选择的基本模式,将决定培植菇种、品种、以及菇事季节安排等诸多要提前量的决策。

项目越大,涉及的小气候类型就越多,因此也就需要包括更多培植种类,更为切合各种类型的设施模式以及布局规范。

5、总结建议

必须对计划发展域内范围做气候环境调查,绘制发展规划图,并在选址前邀请专业人士对具体环境做建设的要素建议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